
ETF歷史績效大解密:回測分析教你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好夥伴
想知道ETF過去的表現能不能預測未來?讓我們先聊聊歷史績效和回測分析,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好夥伴!
ETF(指數股票型基金)已經是台灣投資市場裡面的當紅炸子雞了,不論是學生、上班族還是退休族,幾乎人手一張,甚至好幾張。但是,面對琳瑯滿目的ETF,到底該怎麼挑選才好呢?很多人會參考ETF的歷史績效,或是進行回測分析,想從過去的數據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,預測未來的走勢。今天,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兩個概念,看看它們到底有多大的參考價值。
什麼是歷史績效?它代表什麼意義?
簡單來說,歷史績效就是ETF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,例如過去一年、三年、五年,甚至更久的報酬率。看到這些數字,我們就能知道這檔ETF過去的表現如何,是賺錢還是賠錢,賺了多少或賠了多少。
但是,要注意喔!歷史績效只能代表過去,不能保證未來。就像考試一樣,這次考得好,不代表下次也能考得一樣好,還是要認真準備才行。
歷史績效的參考價值:
- 初步篩選: 歷史績效可以幫助我們初步篩選掉一些表現太差的ETF。如果一檔ETF長期表現都不如大盤,那可能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要投資它。
- 了解波動性: 除了報酬率,我們還可以觀察歷史績效的波動性。如果一檔ETF的波動性很大,表示它的風險也比較高,可能不適合風險承受度比較低的投資人。
- 與同類型ETF比較: 可以將不同ETF的歷史績效放在一起比較,看看哪一檔ETF表現比較突出。但要注意,比較的時候要選擇同類型的ETF,例如都是追蹤台灣50指數的ETF,這樣比較才有意義。
我的經驗:
我剛開始投資ETF的時候,也是很喜歡看歷史績效,覺得好像找到了一把萬能鑰匙,只要選到過去表現最好的ETF,就能躺著賺錢。但後來我發現,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。有些過去表現很好的ETF,後來表現卻不如預期,甚至開始走下坡。所以,我現在看歷史績效,只會把它當作一個參考指標,不會完全依賴它。
回測分析是什麼?
回測分析是一種利用歷史數據,模擬過去投資策略的工具。它可以讓我們了解,如果過去我們採用某種投資策略,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。
舉個例子,我們可以利用回測分析,模擬過去五年,如果我們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某檔ETF,會得到多少報酬。或是,我們可以模擬過去十年,如果我們採用某種技術指標,來判斷買賣點,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。
回測分析的詳細用法和解釋:
回測分析需要使用一些專業的軟體或工具,例如券商提供的交易平台、專業的回測軟體,甚至是Excel。這些工具通常會提供一些歷史數據,例如股價、成交量、財務報表等等,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數據,來模擬不同的投資策略。
步驟一:選擇標的
首先,你要先選定你想回測的ETF。例如,你想回測台灣50(0050),那就選定它。
步驟二:設定回測期間
設定你想回測的時間區間。通常時間拉長一點比較好,至少要五年以上,最好是十年以上,這樣才能比較客觀地評估投資策略的表現。
步驟三:設定投資策略
這是最重要的一步。你要設定你想回測的投資策略。例如:
- 定期定額: 每個月固定時間投入固定金額。這是最簡單也最常見的策略。
- 價值投資: 根據某些財務指標(例如本益比、股價淨值比)來判斷股票是否被低估,然後買進。
- 技術分析: 根據某些技術指標(例如均線、MACD)來判斷買賣點。
步驟四:執行回測
設定好所有參數後,就可以執行回測了。回測軟體會根據你設定的策略,模擬過去的投資行為,並計算出最終的報酬。
步驟五:分析結果
回測結束後,你會得到一份詳細的報告,包括:
- 總報酬率: 在回測期間內,你的投資總共賺了多少錢。
- 年化報酬率: 將總報酬率換算成年化報酬率,可以更方便地比較不同投資策略的表現。
- 最大回撤: 在回測期間內,你的投資組合最多跌了多少。這可以讓你了解投資策略的風險。
- 夏普比率: 一種衡量投資組合風險調整後報酬的指標。夏普比率越高,表示投資組合的表現越好。
回測分析的參考價值:
- 驗證投資策略: 回測分析可以幫助我們驗證投資策略的有效性。如果一種投資策略在過去表現很好,那它在未來也有可能表現不錯。
- 評估風險: 回測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評估投資策略的風險。如果一種投資策略的最大回撤很大,那表示它的風險也比較高。
- 改進投資策略: 回測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改進投資策略。我們可以根據回測結果,調整投資策略的參數,例如買賣點、投資金額等等,以提高報酬率或降低風險。
我的經驗:
我剛開始接觸回測分析的時候,覺得它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,好像只要輸入一些數據,就能預測未來。但後來我發現,回測分析也有它的侷限性。
首先,回測分析只能模擬過去,不能預測未來。過去的數據只能作為參考,不能保證未來會發生一樣的事情。
其次,回測分析的結果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,例如回測期間、投資策略、參數設定等等。如果我們改變這些因素,回測結果也會隨之改變。
所以,我現在使用回測分析,只會把它當作一個輔助工具,不會完全相信它的結果。我會結合其他的資訊,例如基本面分析、市場情緒等等,來做出更全面的判斷。
歷史績效與回測分析的盲點:
- 過去不代表未來: 這是最重要的盲點。過去表現好的ETF,未來不一定會繼續表現好。市場環境不斷變化,過去的經驗可能不再適用。
- 忽略交易成本: 回測分析通常不會考慮交易成本,例如手續費、交易稅等等。但這些成本會影響實際的報酬率。
- 過度擬合: 有些人會為了讓回測結果更好看,而過度調整投資策略的參數,導致策略只適用於過去的數據,在未來卻表現不佳。
- 倖存者偏差: 回測分析通常只會考慮現在還存在的ETF,而忽略了已經被淘汰的ETF。這會導致回測結果偏高。
那到底該怎麼辦?
既然歷史績效和回測分析都有盲點,那到底該怎麼挑選ETF呢?我的建議是,不要只看歷史數據,要多方考量,做出全面的判斷。
- 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: 不同的ETF有不同的風險程度,要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度的ETF。
- 了解ETF的投資標的: 要了解ETF追蹤的指數是什麼,投資的標的是哪些,這樣才能了解ETF的潛在風險和報酬。
- 關注市場趨勢: 要關注市場的變化,了解未來的投資趨勢,這樣才能選到具有潛力的ETF。
- 長期投資: ETF是一種適合長期投資的工具,不要短期進出,才能降低風險,提高報酬。
我的建議:
我自己的投資策略是,以核心配置為主,衛星配置為輔。核心配置是指長期持有,風險較低的ETF,例如追蹤台灣50指數的ETF。衛星配置是指短期持有,風險較高的ETF,例如追蹤特定產業的ETF。
我會定期檢視我的投資組合,根據市場變化,調整ETF的配置比例。但我不會頻繁交易,因為我知道,長期投資才是王道。
投資ETF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,它可以讓我們參與市場的成長,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。但投資也有風險,要謹慎選擇,才能確保自己的投資安全。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有幫助,祝大家投資順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