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方哥
   

ETF賺錢?年金安心?

搞懂這招,退休理財才不會被套!
ETF賺錢?年金安心?


我常常遇到客戶跟我說:「我不在乎ETF本金漲不漲,反正有配息進來就好啊!」聽起來很合理,畢竟錢能拿出來花就是爽嘛。但真實狀況卻不是這麼簡單,很多人都搞錯了「配息」跟「賺錢」的差別,最後搞得本金越來越少,還以為自己是在賺錢,其實是在「賣未來換現在」,這可是個大陷阱!

說真的,理財不是拿來折磨自己的,怎麼會想著要「賣掉未來的自己」換眼前的享樂呢?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,ETF跟年金到底該怎麼用,才不會踩到雷,讓你的錢變成能活久也活得安心的好幫手。


一、股息不等於賺錢,很多人都踩到這坑

這句話說起來好像很理所當然,但你真的懂嗎?很多高配息ETF,看起來年年配5%、6%的現金流,大家聽了都超開心,覺得終於有穩穩的錢可以拿。結果呢?ETF淨值卻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一路往下掉,帳面資產蒸發得一乾二淨,搞得最後總報酬反而是負的。

為什麼會這樣?有些ETF根本不是靠公司賺錢給你配息,而是「賣股票」或「侵蝕資本」來配。換句話說,你領到的錢其實是自己家的錢在拿回來,不是新賺來的,這樣的配息根本不叫「現金流」,而是「資產萎縮的假象」。

我以前碰過一個客戶,他超級愛追高配息ETF,心想每年領現金流很爽。結果沒幾年,ETF淨值跌到快腰斬,本金剩不到當初的七成,但他還是硬撐著不賣,因為「有配息啊,錢還是進來的」,結果整體財務狀況比沒投資前還慘。那時我就跟他說,「你現在是在賣未來換現在啊!」他聽了才恍然大悟。


二、本金少了,未來選擇權也被縮水了

理財最重要的不是只看當下有多少現金流,還要想「本金到底還剩多少?」因為本金變少了,代表未來你能玩的空間也跟著縮水,選擇權大幅受限。

舉例來說,你原本投資100萬,每年配4萬股息,看起來不錯吧?但如果本金掉到70萬,那這筆錢的安全墊就薄了,萬一市場變動或想換標的,選擇權就沒那麼多了。

年金的好處就在這裡,它會把你的本金換成終身現金流,不用擔心本金被吃掉,活到幾歲都有錢領,這種穩定感是ETF很難做到的。

我自己也買過年金,雖然報酬率看起來不算高,但每個月收到錢的感覺,比起每天盯著股票淨值漲跌要踏實很多。就像有句老話說的:「賺錢不怕慢,就怕沒錢用。」年金就是這種安心感的來源。


三、ETF很適合用來「階段性配置」,不是全部都靠它

很多人把ETF當成退休金庫,全押在高配息ETF,結果2022年台股大跌,很多ETF淨值腰斬,配息也砍半,這種時候你才會知道「配息穩不代表風險低」。

ETF當然是用錢賺錢的利器,適合追求資產增值,尤其是年輕時候可以多點風險承受度。問題是,退休後如果完全靠ETF配息過活,風險真的很大。

我會建議大家,ETF可以當作退休現金流的一部分,但絕對不能全部依賴,最好搭配年金、保險、甚至定存等不同工具,分散風險,確保生活能穩定且安心。


四、簡單來說,ETF是用錢去賺錢,年金是保證你活著就有錢

兩者功能不一樣,投資心態也不同。ETF可以追求高報酬,也願意承擔波動風險;年金則是買個安心,換一輩子都有錢領的保障。

我見過很多朋友完全誤解這點,覺得只要配息有出來就是賺錢,結果本金越來越縮水,後來又得面臨被迫賣股的壓力。搞得自己壓力更大。

理財不只是看當下帳面上多爽,而是要懂得怎麼保護本金、擴大選擇權,並且確保未來生活的安全感。聰明的財務設計,就是用ETF創造資產增值,用年金確保你活得久也活得安心。


我的小分享

坦白說,我自己也是經過幾次摔跤,才學會這套理財哲學。剛開始我也愛追高配息ETF,看到現金流就開心,但幾次市場修正讓我慘賠,才知道本金才是根本。

後來我分散配置,把資產分成幾個部分:一部分放在成長型ETF追求資產增長,一部分買年金保障晚年現金流,再搭配一些穩定的定存或債券,這樣才不用每個月擔心會不會沒錢花。

這樣的設計讓我無論市場漲跌,心情都比較穩定,也有能力掌握更多選擇權。朋友常問我怎麼理財,我也會把這個概念跟他們分享,因為真的很實用。


理財沒有什麼絕對對錯,最重要是懂得自己的需求和風險承受度,還有怎麼搭配工具,才能讓錢真正為你工作,而不是變成心頭的大石頭。

所以別再只看配息有多少,去看看你的本金還剩多少?未來還有多少自由度?這才是你理財的真正關鍵。


以上,希望這篇分享能幫助你看懂ETF跟年金的差別,想讓理財更聰明、更穩健,就從認清這些觀念開始吧!

如果你覺得有用,也歡迎分享給朋友,一起打造理財好習慣!


以為自己很努力?
交易路上的盲點和破功時刻 說真的,有時候在交易這條路上走著走著,腦中就會浮現那句自以為勵志的話:「努力一定會有回報」。不過,走久了才發現——這句話對某些人來說比較像是安慰劑,而不是事實。更殘酷一點講,回報沒來,不一定是市場不公平,有可能是努力根本不夠力,或是方向根本錯到一個不行。
閱讀文章做交易這件事
有時候真的覺得,做交易這件事,就像在菜市場挑水果。
你以為你是專業的買家,其實你不過就是個愛吃但又怕踩雷的貪吃鬼。對,我說的就是我本人。
剛開始碰交易的時候,我超興奮的,覺得自己終於踏入這個神秘又高大上的圈子,幻想自己未來就是那種一邊環遊世界一邊看K線的自由人,什麼東南亞海島啊,北歐小木屋啊,全都列進夢想清單。結果呢?現實直接打臉。不是我不努力,是我太貪了,什麼都想賺,什麼都不想放。
但後來我慢慢發現,交易這玩意兒,其實就兩個字——取捨。
真的,就這麼簡單,卻又這麼難。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關於交易,你搞錯的那些事
一開始踏入交易這個世界的時候,多數人都是滿懷熱血、覺得自己可以靠技術翻轉人生的那種心情。每天盯盤,拼命研究K線,從開盤看到收盤,從亞洲盤跟到美國盤,結果卻往往換來滿滿的挫折感。每天這樣用力,卻還是虧。那時候很常想:「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多?」
結果是,做得太多。
看整篇文章
順勢操作
你有沒有發現,只要一聊到交易,大家第一句幾乎都是:「要順勢操作!」然後馬上接一句:「要抓趨勢!」講得好像趨勢是什麼神祕寶藏一樣,只要找到,就可以瞬間發財。但說真的,有沒有人好好問過一句話:「欸,那趨勢到底是什麼啊?」
我以前也是那種一聽到「趨勢交易」就雞凍的人,覺得自己好像掌握了市場的密碼。買本技術分析書,學MACD、RSI、KDJ什麼都背,還每天看K線看到半夜,然後…然後還是賠錢(淚)。那段時間我超困惑,想說:我都已經照書操作了,怎麼還是輸?後來才恍然大悟,原來我連「趨勢是什麼」都沒搞清楚,就想靠趨勢賺錢,難怪會被電。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盤整不等於無聊,回調不代表機會消失,只要搞懂型態強弱,行情就像追劇一樣精彩
每次看到價格拉回,社團或討論群裡總是出現兩種聲音: 一種是「完了,崩了、崩了!」 另一種是「這根回檔撿起來就對了啦,買爆!」
到底誰說得對?其實都對,也都不完全對。
看整篇文章
為什麼24小時都要好好過日子?
你是「出手就打怪」型? 還是「等Boss現身」型?
很多人學交易,最先學的是什麼? K線、MACD、RSI、什麼黃金交叉、死叉,滿腦子都是線。 結果畫一堆線,錢還是賠得比誰都快。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策略超神? 我剛學投資的時候,也曾熱血沸騰地衝去抓什麼「起漲點」,彷彿只要眼明手快,就能賺到人生第一桶金,然後提早退休去環遊世界。結果呢?不只沒提早退休,還差點連便當錢都賺不回來。
說真的,那種所謂「第一段漲勢」或「第一段下跌」的誘惑力真的超強,因為你總覺得自己可以成為那個最早發現寶藏的人。但實際上,這種做法根本就是在玩猜底、摸頭的遊戲,講好聽是「前瞻」,講難聽一點就是瞎猜。你得非常敏銳才有可能準確踩到點,而且一失手,代價超高,還不一定補得回來。
看整篇文章

 最後更新時間 2025-05-28 要更新請點這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