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基金新手村:搞懂這些術語,輕鬆踏出理財第一步!
基金投資聽起來很複雜?別怕!這篇新手懶人包,用白話文帶你認識基金術語,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樣,陪你一起搞懂基金,踏出理財的第一步!
嗨,各位朋友們!
是不是常常聽到「基金」這兩個字,覺得好像很厲害、但又有點摸不著頭緒? 或是聽到朋友在聊什麼「配息」、「淨值」、「申購手續費」,就覺得鴨子聽雷? 沒關係! 誰不是從新手開始的呢? 今天,就讓我這個過來人,用最輕鬆的方式,帶大家一起闖入基金的世界,把那些聽起來很專業的術語,通通變成你聽得懂的「人話」!
基金到底是什麼碗糕?
簡單來說,基金就像是一個「錢的大水池」,把很多人的錢集合起來,交給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去投資股票、債券或其他金融商品。 這樣的好處是,我們不用自己花時間研究個股,也不用擔心資金太少,沒辦法分散風險,只要花一點點錢,就可以跟著專業人士一起投資,享受市場的成長。
開始之前,先來認識這些基本款!
在我們正式進入基金的世界之前,我們先來認識幾個最最基本的術語,就像玩遊戲前要先搞懂角色和地圖一樣,有了這些基礎,之後的路才會走得更順暢!
淨值 (Net Asset Value, NAV)
淨值就像是基金的「身價」,它代表著每一份基金單位所擁有的資產價值。 每天收盤後,基金公司會把基金裡的所有資產(股票、債券等等)加總起來,扣掉費用,再除以基金的總單位數,算出來的就是當天的淨值。
白話文: 想像你跟幾個朋友合資買了一間房子,淨值就等於這間房子目前的價值,扣掉貸款和雜費後,平均分給每個人的金額。
用法: 淨值是我們判斷基金績效的重要指標,如果淨值持續上漲,就代表基金的表現不錯;反之,如果淨值下跌,就要注意一下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。
我的經驗: 剛開始投資基金的時候,我最關心的就是淨值,每天都會打開手機APP看一下,淨值漲了就開心,跌了就緊張。 後來我才發現,短期的淨值波動其實很正常,更重要的是要看長期的趨勢,以及基金的投資策略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。
配息 (Dividend)
有些基金會定期把投資賺到的錢,以現金的方式發給投資人,這就是配息。 配息的頻率有分很多種,像是月配息、季配息、半年配息、年配息等等。
白話文: 就像你投資了一間出租公寓,每個月收到的租金就是配息。
用法: 配息基金適合想要有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,像是退休族或是需要定期生活費的人。 但是要注意,配息並不是越多越好,因為配息的來源可能是基金的本金,也就是說,你領到的錢其實是從你自己的口袋裡拿出來的。
我的經驗: 我曾經投資過一檔月配息的基金,每個月都會收到一筆小小的配息,感覺好像多了一份額外的收入。 但是後來我發現,這檔基金的淨值一直沒有成長,而且配息率也比其他同類型基金高出很多,仔細研究後才知道,原來它配的很多都是本金。 所以,選擇配息基金的時候,一定要睜大眼睛,不要只看配息率,更要看基金的整體表現。
申購手續費 (Subscription Fee)
申購手續費是指我們在購買基金的時候,需要支付給基金公司的費用。 不同的基金公司和通路,收取的申購手續費可能不一樣。
白話文: 就像你去餐廳吃飯,除了菜錢之外,還要付服務費。
用法: 申購手續費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投資成本,所以盡量選擇手續費比較低的基金或是通路。 有些銀行或券商會不定期推出手續費優惠活動,可以多加留意。
我的經驗: 我剛開始投資基金的時候,都是直接在銀行購買,每次都要付一筆不便宜的手續費。 後來我發現,透過網路銀行或是券商購買,手續費可以打折,甚至有些時候還會有零手續費的優惠。 所以,貨比三家不吃虧,投資之前一定要先比較一下手續費。
管理費 (Management Fee)
管理費是指基金公司為了管理基金所收取的費用,通常會從基金的資產中扣除。 管理費的高低會影響基金的績效,所以選擇基金的時候,也要考慮管理費的因素。
白話文: 就像你請了一個管家幫你管理房子,你需要付給他薪水。
用法: 管理費越低的基金,對投資人越有利。 但是要注意,管理費低的基金,不一定績效就好,還是要看基金經理人的操盤能力。
我的經驗: 我曾經比較過兩檔投資標的類似的基金,一檔管理費比較高,但是績效也比較好;另一檔管理費比較低,但是績效卻平平。 所以,管理費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,更重要的是要看基金的整體表現。
保管費 (Custodian Fee)
保管費是指基金公司為了保管基金資產所收取的費用,通常也會從基金的資產中扣除。
白話文: 就像你把錢存在銀行,銀行會收你保管費。
用法: 保管費通常不高,對基金績效的影響不大。
贖回費 (Redemption Fee)
贖回費是指我們在賣出基金的時候,需要支付給基金公司的費用。 有些基金有贖回費,有些則沒有。
白話文: 就像你提前解約定期存款,銀行會罰你一些利息。
用法: 如果有贖回費,就要盡量避免短期內頻繁贖回,以免被收取不必要的費用。
公開說明書 (Prospectus)
公開說明書是基金的「身分證」,裡面詳細記載了基金的投資目標、投資策略、風險、費用等等資訊。
白話文: 就像你去相親,對方會給你一份履歷表,讓你了解他的背景和條件。
用法: 投資基金之前,一定要仔細閱讀公開說明書,了解基金的投資內容和風險,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。
我的經驗: 我剛開始投資基金的時候,都懶得看公開說明書,直接聽從理專的建議就買了。 後來我才發現,有些基金的投資策略其實跟我想要的差很多,而且風險也比我想像中的高。 所以,現在我每次投資基金之前,都會花時間仔細閱讀公開說明書,確保這檔基金真的適合我。
進階一點,搞懂這些讓你更專業!
認識了基本款之後,我們再來挑戰一些比較進階的術語,讓你更了解基金的運作方式,投資起來也更有信心!
投資標的 (Investment Objective)
投資標的是指基金主要投資的資產類別,像是股票型基金、債券型基金、平衡型基金等等。
白話文: 就像餐廳有分中式、西式、日式,基金也有分股票型、債券型、平衡型。
用法: 選擇投資標的的時候,要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。 股票型基金的風險比較高,但是報酬也比較高;債券型基金的風險比較低,但是報酬也比較低;平衡型基金則是介於兩者之間。
我的經驗: 我年輕的時候,比較敢冒險,所以大部分的資金都投資在股票型基金。 現在年紀大了,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,所以就把一部分資金轉移到債券型基金。
投資區域 (Investment Region)
投資區域是指基金主要投資的地理區域,像是全球型基金、美國型基金、亞洲型基金等等。
白話文: 就像餐廳有分台灣菜、美國菜、日本菜,基金也有分全球型、美國型、亞洲型。
用法: 選擇投資區域的時候,要考慮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各個區域的潛力。 如果看好美國的經濟發展,就可以選擇美國型基金;如果看好亞洲的經濟發展,就可以選擇亞洲型基金。
風險評級 (Risk Rating)
風險評級是指基金的風險程度,通常會用數字或是符號來表示。 風險評級越高,代表基金的風險越高;風險評級越低,代表基金的風險越低。
白話文: 就像雲霄飛車有分溫和版和刺激版,基金也有分低風險、中風險、高風險。
用法: 選擇基金的時候,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適合的風險評級。 如果是保守型的投資人,就應該選擇風險評級比較低的基金;如果是積極型的投資人,就可以考慮風險評級比較高的基金。
績效指標 (Benchmark)
績效指標是指用來評估基金績效的參考標準。 基金的績效通常會跟績效指標做比較,如果基金的績效超過績效指標,就代表基金的表現不錯。
白話文: 就像考試一樣,績效指標就是及格分數,如果你的分數超過及格分數,就代表你考得不錯。
用法: 選擇基金的時候,要看基金的績效是否能夠長期超越績效指標。
夏普值 (Sharpe Ratio)
夏普值是用來衡量基金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前提下,能夠獲得多少超額報酬的指標。 夏普值越高,代表基金的績效越好。
白話文: 就像你去玩遊戲,夏普值就是衡量你在付出多少努力之後,能夠獲得多少獎勵的指標。
用法: 選擇基金的時候,可以參考夏普值,選擇在承擔相同風險的前提下,能夠獲得更高報酬的基金。
β值 (Beta)
β值是用來衡量基金的波動程度的指標。 β值越高,代表基金的波動越大;β值越低,代表基金的波動越小。
白話文: 就像海浪一樣,β值就是衡量海浪大小的指標。
用法: 選擇基金的時候,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適合的β值。 如果是保守型的投資人,就應該選擇β值比較低的基金;如果是積極型的投資人,就可以考慮β值比較高的基金。
α值 (Alpha)
α值是用來衡量基金經理人的操盤能力的指標。 α值越高,代表基金經理人的操盤能力越強。
白話文: 就像廚師一樣,α值就是衡量廚師廚藝好壞的指標。
用法: 選擇基金的時候,可以參考α值,選擇操盤能力比較強的基金經理人所管理的基金。
踏出第一步,勇敢嘗試!
說了這麼多,最重要的還是要勇敢踏出第一步! 基金投資聽起來很複雜,但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,就可以輕鬆入門。 千萬不要害怕,也不要覺得自己不懂,就放棄學習的機會。
記住,理財是一輩子的功課,沒有人一開始就什麼都懂。 只要肯學,肯問,你一定可以慢慢掌握基金投資的技巧,為自己的未來創造更多的財富!
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了解基金的世界,祝你投資順利,財源廣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