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基金報酬率大解密:怎樣算才真正了解你的投資績效?
基金報酬率的計算方式百百種,別擔心!我們一起搞懂背後的眉角,讓你對自己的投資更有信心。
投資基金,就像幫自己的錢找個好歸宿,希望它們能努力工作,幫我們賺更多。但基金績效好不好,不能光憑感覺,數字會說話!報酬率就像是基金的成績單,告訴我們這段時間它幫我們賺了多少,或是賠了多少。
但你知道嗎?基金公司、理財網站,甚至連朋友跟你說的報酬率,可能都不太一樣。這是因為報酬率的算法有很多種,如果沒有搞清楚,很容易被誤導,甚至做出錯誤的投資判斷。
為什麼報酬率算法這麼多種?
想像一下,你開了一間小店,每天都會進貨、賣東西,月底要算賺多少錢,算法就有很多種:
- 簡單算法: 只看月底戶頭裡多了多少錢,扣掉進貨成本,就是賺到的錢。但這種算法沒辦法看出每天的經營狀況。
- 詳細算法: 每天記錄進貨成本、銷售額,甚至連店租、水電都要算進去。這種算法最精準,但也很麻煩。
基金報酬率也是一樣,不同的算法,反映出不同的資訊,各有優缺點。我們要做的,就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,並且了解它的意義。
常見的基金報酬率算法:
接下來,我們來認識幾種常見的基金報酬率算法:
簡單報酬率(Simple Return):
這是最簡單、也最直觀的算法。
公式: (期末淨值 - 期初淨值) / 期初淨值 x 100%
舉例: 如果你年初買了一檔基金,當時的淨值是 10 元,年底變成 12 元,那這檔基金的簡單報酬率就是 (12 - 10) / 10 x 100% = 20%。
優點: 簡單易懂,容易計算。
缺點: 沒有考慮到現金流的影響,例如中途有申購或贖回,會影響計算結果。而且,如果跨期比較,沒有考慮到時間價值,容易產生誤導。
我的經驗: 我剛開始投資基金的時候,都是看這種簡單報酬率,覺得方便又快速。但後來發現,如果我中間有定期定額扣款,用這種算法就完全不準了。
持有期間報酬率(Holding Period Return, HPR):
這種算法比簡單報酬率更進階一點,但還是沒有考慮到現金流的影響。
公式: (期末價值 - 期初價值 + 期間配息) / 期初價值 x 100%
舉例: 如果你年初買了一檔基金,當時的淨值是 10 元,年底變成 12 元,期間基金還配息了 0.5 元,那這檔基金的持有期間報酬率就是 (12 - 10 + 0.5) / 10 x 100% = 25%。
優點: 比簡單報酬率更準確,因為有考慮到配息的影響。
缺點: 一樣沒有考慮到現金流的影響,而且沒有考慮到時間價值。
我的經驗: 如果你的基金有配息,一定要記得把配息算進去。有些基金會把配息直接滾入再投資,這樣就可以不用自己計算了。
年化報酬率(Annualized Return):
年化報酬率是把投資期間的報酬率,轉換成一年的報酬率,方便我們比較不同期間的投資績效。
公式: (1 + 持有期間報酬率)^(1 / 投資年數) - 1
舉例: 如果你投資一檔基金三年,持有期間報酬率是 33.1%,那這檔基金的年化報酬率就是 (1 + 0.331)^(1 / 3) - 1 = 10%。
優點: 可以比較不同期間的投資績效,讓投資人更容易了解基金的長期表現。
缺點: 年化報酬率只是把過去的績效轉換成一年的數字,並不代表未來一定會達到這個報酬率。而且,如果投資期間很短,例如只有幾個月,年化報酬率可能會被過度放大,產生誤導。
我的經驗: 我在看基金績效的時候,一定會看年化報酬率,因為這樣才能比較不同基金的長期表現。但我也會提醒自己,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,還是要多方考量。
時間加權報酬率(Time-Weighted Return, TWR):
時間加權報酬率是比較專業的算法,它會把投資期間分成幾個階段,每個階段的報酬率都是獨立計算,最後再把這些階段的報酬率加總起來。
算法:
- 將投資期間分成幾個階段,每個階段的起點都是有現金流(申購或贖回)發生的時間點。
- 計算每個階段的報酬率: (期末價值 - 期初價值 - 期間現金流) / 期初價值
- 將每個階段的報酬率加 1,然後全部相乘,最後再減 1,就是時間加權報酬率。
舉例:
假設你在一檔基金的投資期間有以下幾筆交易:
- 年初:申購 10,000 元,淨值 10 元。
- 年中:申購 5,000 元,淨值 12 元。
- 年底:淨值 11 元。
那這檔基金的時間加權報酬率的計算方式如下:
- 階段一:年初到年中
- 期初價值:10,000 元
- 期末價值:10,000 / 10 x 12 = 12,000 元
- 期間現金流:5,000 元
- 報酬率:(12,000 - 10,000 - 5,000) / 10,000 = -0.3
- 階段二:年中到年底
- 期初價值:12,000 + 5,000 = 17,000 元
- 期末價值:(10,000 / 10 + 5,000 / 12) x 11 = 16,583.33 元
- 期間現金流:0 元
- 報酬率:(16,583.33 - 17,000) / 17,000 = -0.0245
- 時間加權報酬率:(1 + (-0.3)) x (1 + (-0.0245)) - 1 = -0.317
優點: 可以排除現金流的影響,真實反映基金經理人的操作績效。
缺點: 計算比較複雜,需要專業知識。
我的經驗: 這種算法比較適合用來評估基金經理人的能力,因為它可以排除我們自己申購或贖回的干擾。但如果你只是想了解自己的投資績效,用其他算法可能更方便。
資金加權報酬率(Money-Weighted Return, MWR):
資金加權報酬率又稱為內部報酬率(Internal Rate of Return, IRR),它會把現金流的影響納入考量,計算出一個報酬率,讓所有現金流入的現值,等於所有現金流出的現值。
算法: 資金加權報酬率的計算比較複雜,通常需要用電腦軟體或計算機來計算。它的概念是,找到一個折現率(報酬率),使得所有現金流入的現值,等於所有現金流出的現值。
舉例:
假設你在一檔基金的投資期間有以下幾筆交易:
- 年初:申購 10,000 元。
- 年中:申購 5,000 元。
- 年底:贖回 16,000 元。
要計算這檔基金的資金加權報酬率,需要找到一個報酬率,使得以下等式成立:
10,000 / (1 + r) + 5,000 / (1 + r)^0.5 = 16,000
這個方程式可以用電腦軟體或計算機來解,解出來的 r 就是資金加權報酬率。
優點: 可以反映投資人的真實報酬,因為它把現金流的影響納入考量。
缺點: 容易受到現金流的影響,如果投資人在高點申購,在低點贖回,資金加權報酬率可能會很低,即使基金經理人的操作績效很好。
我的經驗: 我覺得資金加權報酬率最能反映我自己的投資績效,因為它考慮到我什麼時候投入了多少錢。但我也會注意,如果我中間有不理性的操作,例如追高殺低,會讓這個報酬率失真。
所以,哪種算法最準確?
其實,沒有一種算法是絕對準確的,每種算法都有它的優缺點。重要的是,你要了解每種算法的意義,並且選擇最適合自己的。
- 如果你只是想簡單了解基金的表現: 可以看簡單報酬率或持有期間報酬率。
- 如果你想比較不同基金的長期表現: 可以看年化報酬率。
- 如果你想評估基金經理人的能力: 可以看時間加權報酬率。
-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真實報酬: 可以看資金加權報酬率。
除了公式,還有什麼要注意的?
除了了解各種報酬率的算法,還有一些細節要注意:
- 費用: 基金的管理費、保管費、交易費用等等,都會影響報酬率,所以在比較不同基金的時候,一定要把費用也考慮進去。
- 稅負: 基金的配息、資本利得,都要繳稅,所以在計算報酬率的時候,也要把稅負考慮進去。
- 通貨膨脹: 如果通貨膨脹率很高,即使基金的報酬率很高,實際的購買力可能也沒有增加多少,所以在評估報酬率的時候,也要把通貨膨脹考慮進去。
我的投資心得:
投資基金是一條漫長的路,了解報酬率的計算方式,只是第一步。更重要的是,要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,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,並且長期持有。
我以前也常常被各種報酬率搞得頭昏腦脹,後來我發現,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信任的資訊來源,並且持續學習。
投資理財就像學習一門新的語言,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很難,但只要堅持下去,一定會有所收穫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了解基金報酬率,讓你在投資的路上走得更穩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