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真的覺得,做對交易這件事,就像在菜市場挑水果。
你以為你是專業的買家,其實你不過就是個愛吃但又怕踩雷的貪吃鬼。對,我說的就是我本人。
剛開始碰交易的時候,我超興奮的,覺得自己終於踏入這個神秘又高大上的圈子,幻想自己未來就是那種一邊環遊世界一邊看K線的自由人,什麼東南亞海島啊,北歐小木屋啊,全都列進夢想清單。結果呢?現實直接打臉。不是我不努力,是我太貪了,什麼都想賺,什麼都不想放。
但後來我慢慢發現,交易這玩意兒,其實就兩個字——取捨。
真的,就這麼簡單,卻又這麼難。
取什麼?取你看得懂的。
市場每天都在開派對,各種機會滿天飛,有時候還會有人熱心地告訴你:「欸這支會漲喔,內線消息啦!」聽起來是不是很誘人?但你問我現在還會不會聽?不會。
我曾經就是那個什麼都想抓的人,結果變成每天盯盤,心跳比坐雲霄飛車還誇張。有一次我聽朋友的話進了一檔看不太懂的股票,結果人家真的漲了……但我因為太慌,早早就賣掉,賺一點點就跑。後來它漲到翻,我氣到差點翻桌。氣的是自己沒拿穩。
那時我才懂一件事,不是市場沒有給你機會,是你根本沒準備好去接住它。
所以後來我開始調整,我不碰自己看不懂的東西。技術面、基本面搞不清楚的,我直接跳過。別人怎麼講、怎麼吹,我都當背景音樂。不是我變冷淡,是我開始保護自己的錢包。
「看得懂」這三個字,後來變成我做交易的第一守則。
這個比較痛。你知道明明那邊好像會賺,但你要硬生生地把手收回來,不碰、不猜、不賭。
曾經有一次,我看到某支熱門股忽然暴跌,當下超想衝進去撿便宜。想說大家都在說這只是短暫修正,反正我手快,一定搶得到反彈。
結果?當然是被割得很徹底。
那一次讓我學會一件事:不要碰自己只是「感覺」會漲的標的。感覺不能當飯吃,更不能當判斷依據。後來我每次手癢的時候,都會問自己一句話:「你是真的懂,還是只是想賭一把?」
我發現,那些真正穩定獲利的人,不會因為一時的誘惑就亂動。他們常常都是冷冷地說一句:「看不懂就不要碰啊,錢這麼多,幹嘛選難的賺?」這句話聽起來像在打擊人,但其實超有道理。
我們這些菜鳥啊,最愛衝動進場。尤其看到別人獲利的對帳單、什麼「三天翻倍」這種話,心裡就癢到不行。
但後來我學到,交易不是比誰衝得快,而是比誰忍得住。
我認識一個前輩,他做交易已經十幾年了,每次都笑我:「你太急了啦,這筆錢不是你的,就不要硬去搶。市場永遠有機會,但你不是每一種機會都要參加。」他說這句話的時候,剛好我又剛被洗出去一次,聽了真的超想跪下來拜師。
那種覺得什麼機會都不能放過的焦慮,其實是最傷本的陷阱。
以前我總是羨慕別人抓到某支黑馬,或是提前卡位大飆股,心裡想說:「早知道我也跟進就好了。」
但這種「早知道」的情緒啊,很容易讓你在下一次重複一樣的錯誤。
我後來開始寫交易筆記,每次操作後都記下自己為什麼進、為什麼出、情緒狀態是什麼。慢慢地我發現,我那種後悔的情緒,其實來自一種「我應該也要賺到」的自以為。
但真相是,沒有人能賺到所有錢。你只會賺到你看得懂、拿得穩、扛得住的那部分。
說真的,有時候我看那些每天追高殺低的人,心裡會想:「你們不累嗎?」
後來我就乾脆把自己的交易系統簡化到極致。我就專做我熟悉的盤型、熟悉的節奏,不管別人說什麼黑馬、內線、爆賺機會,只要不在我的策略範圍內,我就當它不存在。
結果反而開始穩穩賺,心情也變超平穩。以前賺個幾千塊都心驚膽跳,現在小賺小賠我都無感了,因為我知道,這是我設計過的、我能承受的波動。
交易不是一場獵寶遊戲,不是比誰跑得快、眼光多準,而是看誰能冷靜、穩定、長期待在市場裡。
我現在不貪了(好啦偶爾還是會,但我會提醒自己),我只做屬於我的那一部分。說穿了就是:只拿得動的錢,其他我不碰。
這種選擇,看起來好像比較慢,但其實才走得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