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基金投資績效追蹤:從菜鳥到略懂略懂的進階之路
想知道你的基金到底有沒有幫你賺錢?這篇帶你一起追蹤投資績效,擺脫盲投,讓錢錢乖乖長大!
各位親愛的朋友,大家好!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投資基金的經驗,但你有沒有仔細算過,你的基金到底有沒有幫你賺到錢?還是只是繳了管理費,然後看著帳戶數字原地踏步?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基金投資績效的追蹤技巧,讓大家都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投資狀況,做出更聰明的決策!
為什麼要追蹤基金投資績效?
這個問題就像在問:「為什麼要知道自己有沒有發燒?」一樣重要!追蹤績效就像是幫你的投資做健康檢查,可以幫助你:
- 了解真實報酬率: 擺脫帳面數字的迷思,真正知道你賺了多少錢。
- 評估基金經理人能力: 看看你的錢有沒有交給對的人管理。
- 調整投資組合: 汰弱留強,把錢放到更會賺錢的基金。
- 檢視投資策略: 找出投資盲點,讓你的投資更有效率。
追蹤績效前的準備工作
在開始追蹤績效之前,我們要先準備好一些東西,就像煮飯前要先備料一樣,才能煮出一桌好菜!
收集交易紀錄: 這是最重要的!把你的基金申購、贖回、配息等紀錄通通找出來。可以從銀行或基金公司的對帳單、網路銀行交易紀錄等地方找。
建立投資紀錄表: 可以用 Excel 或 Google Sheets 建立一個表格,把每一筆交易記錄都記錄下來。表格可以包含以下欄位:
- 交易日期
- 基金名稱
- 交易類型 (申購、贖回、配息)
- 交易金額
- 交易單位數
- 手續費 (如有)
選擇追蹤工具: 市面上有很多追蹤工具可以使用,像是基金公司的網站、財經網站、或是手機 App。你可以選擇一個你覺得方便好用的工具來追蹤。
追蹤績效的方法
有了交易紀錄和追蹤工具,就可以開始追蹤績效囉!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追蹤方法:
簡單的算術平均法:
- 用法: 把所有申購成本加總,減掉所有贖回金額,再除以總投資單位數,就可以算出平均成本。然後用現在的基金淨值減掉平均成本,再乘以總投資單位數,就可以算出總損益。
- 解釋: 這種方法比較簡單粗暴,只適合單筆投資、沒有多次申購贖回的情況。如果你的投資比較複雜,用這種方法可能會失真。
- 個人經驗: 剛開始投資的時候,我就是用這種方法算的,結果發現算出來的數字跟實際狀況差很多,才知道原來投資沒有這麼簡單!
- 範例:
- 假設你買了A基金,第一次申購 10,000 元,買到 500 單位。第二次申購 5,000 元,買到 250 單位。
- 總申購成本:10,000 + 5,000 = 15,000 元
- 總投資單位數:500 + 250 = 750 單位
- 平均成本:15,000 / 750 = 20 元
- 如果現在 A 基金淨值是 22 元,總損益:(22 - 20) * 750 = 1,500 元
加權平均法:
用法: 考慮到每次申購的單位數不同,用加權平均的方式計算平均成本。公式如下:
- 加權平均成本 = (第一次申購金額 * 第一次申購單位數 + 第二次申購金額 * 第二次申購單位數 + …) / (總投資單位數)
解釋: 這種方法比算術平均法更精準,可以更真實地反映你的投資成本。
個人經驗: 後來我改用加權平均法,發現算出來的數字比較接近實際狀況,也比較能掌握投資的盈虧。
範例:
- 沿用上面的例子,加權平均成本 = (10,000 * 500 + 5,000 * 250) / 750 = 21.67 元 (約)
- 如果現在 A 基金淨值是 22 元,總損益:(22 - 21.67) * 750 = 247.5 元 (約)
- 可以看到,用加權平均法算出來的損益,跟算術平均法差很多!
時間加權報酬率 (Time-Weighted Rate of Return, TWRR):
用法: 這種方法比較複雜,會把投資期間切割成幾個小區間,計算每個區間的報酬率,然後再將這些報酬率相乘,算出總報酬率。
解釋: 時間加權報酬率可以排除資金進出的影響,更真實地反映基金經理人的操作能力。
個人經驗: 說實話,這種方法我一開始也是看不太懂,後來看了很多資料才慢慢理解。
計算步驟:
- 區分區間: 找出投資期間內所有資金進出的時間點 (申購、贖回),將投資期間切割成幾個小區間。
- 計算區間報酬率: 每個區間的報酬率 = (期末淨值 - 期初淨值 - 區間內新增投資金額) / (期初淨值 + 區間內新增投資金額)
- 計算總報酬率: 總報酬率 = (1 + 區間1報酬率) * (1 + 區間2報酬率) * … * (1 + 區間N報酬率) - 1
範例:
- 假設你年初買了 B 基金 10,000 元,到年中時淨值漲到 12,000 元。
- 年中你又投入 5,000 元,到年底時總淨值變成 18,000 元。
- 區間 1 (年初到年中):報酬率 = (12,000 - 10,000 - 0) / (10,000 + 0) = 0.2 = 20%
- 區間 2 (年中到年底):報酬率 = (18,000 - 12,000 - 5,000) / (12,000 + 5,000) = 0.0588 = 5.88% (約)
- 總報酬率 = (1 + 0.2) * (1 + 0.0588) - 1 = 0.25056 = 25.06% (約)
貨幣加權報酬率 (Money-Weighted Rate of Return, MWRR):
用法: 這種方法會考慮到資金進出的時間和金額,用內部報酬率 (Internal Rate of Return, IRR) 的概念來計算報酬率。
解釋: 貨幣加權報酬率可以反映投資人的實際報酬,但也會受到資金進出的影響。
個人經驗: 這種方法比較複雜,需要用到一些財務計算的知識。
計算方法:
- 簡單來說,貨幣加權報酬率就是讓所有現金流量 (申購、贖回、配息) 的現值等於期初投資金額的利率。
- 可以用 Excel 的 IRR 函數來計算。
範例:
- 沿用上面的例子,你年初投入 10,000 元,年中又投入 5,000 元,到年底時總淨值變成 18,000 元。
- 在 Excel 中,你可以這樣輸入:
- A1: -10000 (年初投入)
- A2: -5000 (年中投入)
- A3: 18000 (年底總淨值)
- 然後在另一個儲存格輸入
=IRR(A1:A3)
,就可以算出貨幣加權報酬率。
常見的績效指標
除了報酬率之外,還有一些其他的績效指標可以幫助你更全面地了解基金的表現:
- 夏普值 (Sharpe Ratio): 衡量基金在承擔每單位風險下所能獲得的超額報酬。夏普值越高,代表基金的表現越好。
- 標準差 (Standard Deviation): 衡量基金報酬率的波動程度。標準差越高,代表基金的風險越高。
- Alpha 值: 衡量基金經理人的選股能力。Alpha 值越高,代表基金經理人的選股能力越好。
- Beta 值: 衡量基金報酬率對市場變動的敏感程度。Beta 值越高,代表基金的波動程度越高。
追蹤績效的注意事項
- 持續追蹤: 績效不是看一次就好,要持續追蹤,才能掌握基金的長期表現。
- 比較同類型基金: 不要只看單一基金的績效,要跟同類型的基金比較,才能知道你的基金表現如何。
- 考慮風險: 績效高不代表一定好,還要考慮基金的風險,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度的基金。
- 不要迷信過去績效: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,不要因為過去績效好就盲目投資。
追蹤基金投資績效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,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。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大家更了解如何追蹤自己的投資績效,讓錢錢更有效率地為你工作!記住,投資理財是一輩子的功課,要保持學習的心,才能在投資的道路上走得更長更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