靠的是技術、紀律、還有一點點運氣
我以前一直以為,交易這件事,靠的是技術、紀律、還有一點點運氣。結果,當我真的開始做期貨、開始當沖、開始用各種策略測試的時候,才發現——原來最難對付的不是市場,而是我自己那顆腦袋。
說個真實的故事給你聽好了,我一個學員,我們就叫他阿良,他是一個個性超級穩的人,不會亂槓桿、不會亂加碼,甚至連做多做空都小心翼翼地觀察老半天,算是非常典型的「乖寶寶型交易者」。這樣的人,照理來說應該不會出什麼大事對吧?
偏偏就是這種人,在某一天的大行情裡爆炸了。
那天的盤勢很詭異,開盤就洗來洗去,根本就不是那種你設好停損就能安穩過日子的局。阿良連續被掃停損三次,心情整個垮掉。晚上也睡不好,隔天一早,他就說服自己:「我這三筆明明都沒錯,是市場故意弄我!」然後,他做了他平常不會做的事——加大手數,想要一口氣把昨天的損失補回來。
結果你懂的,市場才不在乎你前一天發生什麼事。他又被掃了。
短短幾天,他帳戶的資金回撤了三分之一。最後他坐在電腦前面,手汗直流、眼睛紅紅的跟我說:「我不知道我在幹嘛了,我不是在交易,我是在賭。」
這句話我聽到當下真的超有感,因為我自己也曾經這樣過。
有一段時間我連續虧損,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臉,而是打開手機看昨晚的夜盤有沒有什麼「機會」。只要看到一點點K線的上下影線,我就幻想:「這裡可能反轉了吧?不如試試看做多好了……」結果呢?越做越錯,越錯越氣,越氣越補,補了之後……就直接爆倉了。
當時我完全不覺得自己在「失控」,因為我還在做計算、還在看技術線型,還在找機會切入。我以為我是在做理性交易,其實我只是披著分析的外衣,在滿足自己「想贏回來」的衝動。
後來是怎麼清醒的?不是靠什麼高人指點,也不是看了什麼勵志影片,而是有一天我做完一筆單後,心臟跳得很快、手心在冒汗,那種感覺不是緊張,是恐慌。我突然就意識到:「欸?我以前不是這樣的啊。我不是一個能夠冷靜面對輸贏的人嗎?」
我才發現,我的大腦已經不是在執行策略了,而是被那種「我要贏回來」的本能接管了。
說真的,這種情況在交易圈裡真的超級常見,尤其是剛開始有點成績、信心開始膨脹的時候。人一旦覺得自己「有料」,就很容易在挫敗中變得固執、自責,甚至想用力一搏,來證明自己沒有錯。
但偏偏,市場最不給人機會證明自己。
我後來學到一個最重要的觀念,不是如何避免虧損,也不是如何提高勝率,而是「學會什麼時候該停下來」。
你知道嗎?你情緒崩潰的時候,是聽不進任何策略的。就算你再厲害,再怎麼會看波段、算趨勢、抓轉折,當你內心已經焦躁、慌張、開始懷疑人生的時候,你的每一個下單,其實都是賭。
所以啊,有時候最聰明的交易行為,其實就是「不交易」。
我現在有一個小儀式,如果我連續兩天覺得市場「怪怪的」、操作「很卡」、或者只是單純覺得哪裡不順,我就會直接請自己「放假一天」。去做什麼都可以,健身、看電影、洗衣服、整理書桌、去便利商店喝個熱拿鐵都好,重點是讓大腦休息,讓心情歸零。
還有,千萬不要帶著「今天沒做單好像虧到」這種心態。市場又不會搬家,永遠都在,你不會因為多放一天假就錯過人生大波段。真正會讓你錯過機會的,是情緒失控的那幾秒鐘決定的爛交易。
有一次我休息了三天再回來操作,結果不只手感回來了,反而看得更清楚、更能忍耐等待,出手的那一單還剛好吃到一段大行情,那種感覺比連做三單還爽。而且我發現,不再「硬做」之後,心態真的穩定很多,每一單都變得更有節奏,不再只是為了贏回來而瞎忙。
所以後來我都跟身邊的朋友說:「如果你現在交易怎麼做都不順,別急著加碼、別急著救回來,先救自己比較重要。」你真的不需要把自己搞到破產才懂這一點。
還有一個小方法是,當你發現自己一邊盯盤一邊想:「再不做點什麼我就受不了了!」這時候,你最該做的事,就是把滑鼠放下、螢幕關掉、出去曬曬太陽。
我有一次真的就是這樣,早上看到開盤一直洗盤,心裡癢得要命,手指都快按下單鍵了,後來我硬逼自己出門去附近麵包店買蛋糕。結果回來一看,早盤一整個大震盪,虧損爆炸那種,我當下真的差點跪在地上感謝那塊蛋糕救了我。
所以現在我的「停損策略」除了價格點位,還多了一個心情判斷。如果今天心情怪怪的、前一天沒睡好、跟另一半吵架、或是覺得自己特別想證明什麼,我會提醒自己:「今天先不要碰市場。」
久了之後,我反而更常穩穩獲利,因為我只在自己最理智的狀態下才出手。這比什麼聖杯策略都來得實在。
穩定,不是靠你多做幾單就有的,是靠你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來。
有些時候,你不是缺策略,你是累了。你只是需要一場好覺,一場大笑,或者一場跟市場無關的生活體驗。然後,等你回來的時候,你會發現,其實市場一點都沒變,變的是你自己變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