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錯在技術
我以前也以為自己是看盤太嫩,什麼RSI、MACD、型態學,學了一堆還是常常賠錢。那時候心裡真的很不甘心,明明方向看對,為什麼最後還是被掃出場?好像只差那麼一點點運氣,但其實……問題根本不在策略本身,而是我根本把時間搞錯了。
說得更直白一點,我是拿着15分鐘的止損,想去賺4小時甚至日線的獲利。這種「時區錯配」,才是害死我帳戶最大的元兇。
還記得我某次做台指期,15分鐘線上看到RSI超賣+漂亮的雙底型態,信心滿滿地進場,設了一個非常「聰明」的小止損(大概5點那種),幻想著可以一路爆到日線反彈20點。
結果勒?進場沒多久,價格下來輕輕親一下我的止損,然後就直接反彈飛天。我整個傻眼。結構根本沒破壞,但因為我用的是15分鐘的止損,所以根本撐不到我想吃的那波。
後來回頭看,我不是看錯方向,是搞錯了節奏。我想賺大波段,卻不給策略空間,這怎麼可能跑得出來?
後來我被一位資深交易朋友點醒,他跟我說一句話:
「你不能拿看日線的邏輯,用15分鐘的止損,然後期待月線的報酬。」
聽起來好像廢話,但我當時是真的沒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。我每天盯著1H、15m看盤,看到好訊號就進,然後幻想自己會賺一整個趨勢,但又不肯給大一點的止損空間,一有風吹草動就被洗掉。
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在操作哪一個節奏,真的是關鍵中的關鍵。
從那次之後,我開始強迫自己區分不同的時間層級,我用的方式大致如下:
先用大週期看趨勢(4H 或日線)
例如我會問自己:現在的大方向是多頭還是空頭?最近有沒有結構破壞?有沒有形成高點、低點的趨勢延續?
再用小週期找進場位(1H 或 15m)
這時候我才會開始看型態、RSI、OB區域、結構破壞等。不是直接進,而是等那些「點火訊號」出現再出手。
止損空間必須對等週期
如果我看的是4H的大波段,那我的止損就至少要放在1H或4H的合理支撐壓力點,而不是硬塞個5點的小止損,然後希望吃40點。
這樣調整之後,我雖然出手頻率變少,但成功率跟心理穩定度高超級多。賠錢的時候也比較能坦然接受,因為知道自己的邏輯是完整的,不是被市場的情緒亂甩。
我發現這問題不只我有,幾乎每個新手都有。大家都愛看15分鐘線找漂亮型態,然後夢想抱一波到月線反轉;或者在日線覺得有壓力,就硬空,結果15分鐘內被逼空噴到懷疑人生。
其實你仔細想想,這就像用秒錶去預測一年後的天氣,你不覺得超荒謬嗎?可是我們每天就在做這種事,還一邊罵市場「太假了」、「都騙我」,但真的是市場的錯嗎?
交易本來就像時間的藝術。你不能期望一支長篇小說在三分鐘內看完,同樣地,你也不能在15分鐘內要求市場交出日線級別的結果。
每一個週期,都有它該扮演的角色:
搞清楚你是觀眾還是演員,是導演還是編劇,真的差很多。
我後來發現,真正讓我出錯的,不只是技術分析,而是我的「急」。想要快,想要穩賺,想要「一次就對」,結果往往就錯。
就像前陣子有個朋友問我:「你最近怎麼都沒在喊單了?」我笑說:「我現在比較常等盤,然後偷偷進單,偷偷賺。」
說真的,等對節奏進場,比整天在那邊開槍開到懷疑人生來得有效。
如果你也曾經像我一樣:
那我會說,不是你不夠努力,也不是你看錯,而是你沒搞清楚「你是在哪個時間層級做交易」。
請記住一句話:
👉「你想賺的錢,應該跟你冒的風險、選的週期對得起來。」
如果你用的是15m的止損,那你就該設目標是15m該有的利潤,5R~10R已經算很漂亮了。你不能用一個螞蟻的步伐,去追一隻老鷹飛的速度,那怎麼追得上?
這篇文章不是想跟你說什麼宇宙交易真理,而是我這一路犯錯下來的親身經驗。
你不需要學超多指標,不需要擁有什麼高級策略,只要搞清楚週期對應、進出邏輯、停損與目標是對稱的,你已經打贏一半的人了。
我們都走過那種盯盤12小時、最後賺不到100塊的日子。
但搞懂「時間這回事」之後,你會開始把自己從市場的隨機性中解脫出來。
因為,那時候你終於會明白:
「其實不是你策略爛,是你節奏錯。」
如果你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,歡迎留言跟我分享,我很樂意一起交流。畢竟,這條路一個人走真的太辛苦,能找到同樣有時間錯亂過的夥伴,也是一種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