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方哥
   

我錯了,錯得徹徹底底

我以前以為,市場這玩意兒,就是看誰研究得深、資料查得勤、技術分析畫得好,勝率就高。結果我錯了,錯得徹徹底底。
我錯了,錯得徹徹底底

後來我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(或者該說,是驚人的「非事實」):市場根本不講求事實,它講的是「共識」。不是你覺得有價值,才會漲;是大家都「以為」它有價值,它才會漲。

這件事,我是從幣圈學到的。


有人信,才是真的

我朋友那時候迷上一種超奇怪的幣,沒有應用、沒有開發者、甚至沒有白皮書,唯一的賣點就是名字聽起來有點中二。我忍不住笑他:「你買這個要幹嘛?這根本是智商稅。」

結果三個月後他靠那個幣翻了三倍資產。我在旁邊嘴角抽搐,他倒是很淡定地回我一句話:「你錯了,市場不是看它值不值,是看大家信不信它值錢。」

我被這句話打醒。這不是投資,這根本是一場大型集體催眠秀。


市場就是一場夢遊

你可以說它不合理、不健康、不科學,但它就是這樣運作。預期,比真相還要重要。夢想,比實際應用還更有價值。

就像以前大家炒 MEME 幣,什麼柴犬、狗狗幣,說真的,它們到底能幹嘛?你能拿來付房租?買雞排?不行啊。但大家就是相信它會漲,大家都搶著買,結果就真的漲了。

然後你看到有人一夜暴富,開始懷疑人生。你開始想:「是不是我也該買一點?也許我才是那個搞不懂時代的人?」

這一切,都是預期的魔力。


市場上最強的力量:不是數據,是人心

我剛開始學投資時,每天盯著 K 線圖、成交量、技術指標、新聞、財報,結果還是賠。後來有個前輩告訴我:「你研究這些沒有錯,但你要明白,市場不會因為你研究得多就給你獎勵。」

他說:「市場是一面鏡子,反映的是人心。」

你以為你在炒幣,其實你是在和全世界的預期在玩心理戰。

有一陣子某個 Sol 鏈的項目忽然爆紅,整個社群都在喊它是未來,說什麼要革命以太坊。技術細節我懶得看,我只看到 Twitter 上一堆 KOL 都在講,我身邊朋友也都跳進去。

我那時想:「靠,又來了,這一定又是那種沒內容的夢想泡沫。」但我學聰明了,這次我也買了一點,沒多久就漲了三倍。

有時候,知道大家怎麼想,比你自己想得多聰明還更有用。


錢多的地方就是戰場

很多人會說:「人多的地方不要去。」這句話在生活中可能對,比如旅遊時避開人擠人的景點,但在市場裡,這句話真的要打個大問號。

我反而覺得「人多的地方要趕快衝過去」,只是你要知道你是要去幹嘛——去搶錢?還是去被割?

人多的地方代表資金多,資金多就有波動,波動就有機會。這道理就像你走進賭場,人多代表賭桌熱鬧,熱鬧才有翻桌的機會。

只是你要知道,怎麼玩才不會輸。


錢不是賺來的,是別人輸給你的

這句話很現實,但我以前被教育說「認真努力就能賺錢」,直到我真的在市場裡撕破臉才懂:你今天賺的錢,就是別人賠的。你不是從宇宙中抓錢進來的,是你從賭桌上拿走其他玩家的籌碼。

所以市場從來都不是「雙贏」,而是赤裸裸的資金轉移遊戲。只是大家包裝得很有理想、很有技術、很有道德,其實說白了,還是:誰比較懂人性,誰就贏。


夢想本身就是商品

我們都被訓練要看實際、有價值、有應用的東西,但市場上最值錢的,往往不是「實際」,而是「想像空間」。

這就像行銷圈講的「品牌溢價」。你買一支筆記型電腦,要是寫著 AP 或 PP 的牌子,價格馬上翻兩倍,還可能買不到。

為什麼?因為大家都認為它「值得」。

這就是預期在作祟,這就是信念的力量。當越來越多人相信一個東西有價值,價格就會漲,價格一漲,就會吸引更多人相信它有價值,形成一個完美的正向循環。

這就是夢想經濟,也是造富神話的起點。


信念 ≠ 真理,但會決定價格

我們常說「價格是價值的體現」,但其實在市場裡,價格不是價值的體現,是「大家覺得有價值」的體現。

你可以拿出 Excel 表格、技術報告、開發進度、專利申請,全都舉證它的未來性,但只要市場不相信,它就漲不起來。

反過來說,你可以什麼都沒有,只要有一個漂亮的故事,市場買單,你就真的起飛。

所以,不是有價值才會漲,而是大家「相信」它有價值才會漲。


我不是叫你亂買幣

說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我鼓吹投機、亂買幣,但我得說清楚:不是叫你看到哪個幣有梗圖就跳進去,而是你要開始看懂「市場的語言」。

別人瘋什麼,不一定是你要追的,但你至少要懂為什麼他們會瘋。

這些年我看過太多朋友因為買了沒有共識的資產,覺得它有潛力就死抱,結果市場不給他時間等。他們最後只能看著手上的幣慢慢變成壁紙。


預期管理才是關鍵

每個資產的價格,都是一場對未來的投票。而這張票不是你自己投的,而是「整個市場」一起投的。

你要做的,是搞懂這張票現在投給誰,接下來又會投給誰。

掌握預期,不代表你要造假、吹牛,而是你要觀察、理解、判斷這場「信念遊戲」的風向。

有些人一聽到「炒夢想」就翻白眼,覺得這不務實。但我反而覺得這很誠實——因為夢想本來就不是實的,可是大家都需要它。


真正的高手,是故事製造機

你有沒有發現,真正賺最多錢的那些人,都是會說故事的人?無論是項目方、KOL、甚至交易員,他們都擅長編織一個「未來」,讓大家相信它值得期待。

我以前只會看數據,後來學會了看故事、看 narrative(敘事)。市場永遠不是一堆資訊的競技場,而是敘事的戰場。

當你看懂故事,你才會知道錢要往哪裡流。


給還在市場裡迷惘的你

我不是什麼大戶,也不是什麼預言家,我只是走過一些彎路、吃過一些虧、看過一些人在市場裡起飛或跌倒。

我學會了一件事:你不能只當個冷靜的旁觀者。你要學會怎麼觀察人群、理解風向、聽懂市場的語言,甚至,有時候你得勇敢地下注。

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理性,有時候感性反而跑得更快。

當然,風險要控,錢要顧,但夢想不能不敢追。

因為有時候,那些你笑過的幣、你錯過的機會、你看不起的故事,最後都會在你眼前變成一座座高塔。

你可能會懊惱、會拍大腿、會說早知道,但市場不會等你。

記住一件事:價格,不是事實,是共識。
而共識,是靠「人心」決定的。


以為自己很努力?
交易路上的盲點和破功時刻 說真的,有時候在交易這條路上走著走著,腦中就會浮現那句自以為勵志的話:「努力一定會有回報」。不過,走久了才發現——這句話對某些人來說比較像是安慰劑,而不是事實。更殘酷一點講,回報沒來,不一定是市場不公平,有可能是努力根本不夠力,或是方向根本錯到一個不行。
閱讀文章做交易這件事
有時候真的覺得,做交易這件事,就像在菜市場挑水果。
你以為你是專業的買家,其實你不過就是個愛吃但又怕踩雷的貪吃鬼。對,我說的就是我本人。
剛開始碰交易的時候,我超興奮的,覺得自己終於踏入這個神秘又高大上的圈子,幻想自己未來就是那種一邊環遊世界一邊看K線的自由人,什麼東南亞海島啊,北歐小木屋啊,全都列進夢想清單。結果呢?現實直接打臉。不是我不努力,是我太貪了,什麼都想賺,什麼都不想放。
但後來我慢慢發現,交易這玩意兒,其實就兩個字——取捨。
真的,就這麼簡單,卻又這麼難。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關於交易,你搞錯的那些事
一開始踏入交易這個世界的時候,多數人都是滿懷熱血、覺得自己可以靠技術翻轉人生的那種心情。每天盯盤,拼命研究K線,從開盤看到收盤,從亞洲盤跟到美國盤,結果卻往往換來滿滿的挫折感。每天這樣用力,卻還是虧。那時候很常想:「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多?」
結果是,做得太多。
看整篇文章
順勢操作
你有沒有發現,只要一聊到交易,大家第一句幾乎都是:「要順勢操作!」然後馬上接一句:「要抓趨勢!」講得好像趨勢是什麼神祕寶藏一樣,只要找到,就可以瞬間發財。但說真的,有沒有人好好問過一句話:「欸,那趨勢到底是什麼啊?」
我以前也是那種一聽到「趨勢交易」就雞凍的人,覺得自己好像掌握了市場的密碼。買本技術分析書,學MACD、RSI、KDJ什麼都背,還每天看K線看到半夜,然後…然後還是賠錢(淚)。那段時間我超困惑,想說:我都已經照書操作了,怎麼還是輸?後來才恍然大悟,原來我連「趨勢是什麼」都沒搞清楚,就想靠趨勢賺錢,難怪會被電。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盤整不等於無聊,回調不代表機會消失,只要搞懂型態強弱,行情就像追劇一樣精彩
每次看到價格拉回,社團或討論群裡總是出現兩種聲音: 一種是「完了,崩了、崩了!」 另一種是「這根回檔撿起來就對了啦,買爆!」
到底誰說得對?其實都對,也都不完全對。
看整篇文章
為什麼24小時都要好好過日子?
你是「出手就打怪」型? 還是「等Boss現身」型?
很多人學交易,最先學的是什麼? K線、MACD、RSI、什麼黃金交叉、死叉,滿腦子都是線。 結果畫一堆線,錢還是賠得比誰都快。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策略超神? 我剛學投資的時候,也曾熱血沸騰地衝去抓什麼「起漲點」,彷彿只要眼明手快,就能賺到人生第一桶金,然後提早退休去環遊世界。結果呢?不只沒提早退休,還差點連便當錢都賺不回來。
說真的,那種所謂「第一段漲勢」或「第一段下跌」的誘惑力真的超強,因為你總覺得自己可以成為那個最早發現寶藏的人。但實際上,這種做法根本就是在玩猜底、摸頭的遊戲,講好聽是「前瞻」,講難聽一點就是瞎猜。你得非常敏銳才有可能準確踩到點,而且一失手,代價超高,還不一定補得回來。
看整篇文章

 最後更新時間 2025-05-28 要更新請點這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