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方哥
   

策略超神?

你可能只是運氣好而已啦
策略超神?

在交易圈混久了,總會遇到一堆神人故事,某某靠著一套簡單的均線策略翻倍、某某抓住一波趨勢就退休去環遊世界,聽起來熱血又令人嚮往。問題是,這些故事裡頭,常常都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盲點:過擬合。

什麼是過擬合?先別急著翻白眼。這不是什麼艱澀的理論名詞,其實,搞不好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中招了。簡單講,過擬合就是「你以為自己找到寶,結果只是撿到一顆鑽石型的石頭」,它在歷史數據裡閃閃發亮,到了實戰中卻毫無作用,甚至還害你跌個狗吃屎。

而最弔詭的是,這不是量化交易專屬的悲劇,手動交易更常發生,而且,會讓人深信不疑。


當均線變成詐騙集團成員時

說到這個,最常見的例子就是「均線策略」。不知道多少人是從它入門交易的,畢竟簡單又直觀,什麼黃金交叉、死亡交叉、均線回踩、均線突破,聽起來好像都有根據,圖表一畫上去整個感覺超專業。

某年某月,在某個波段大行情裡,有人用均線回踩賺了一大筆,那時候真的會覺得:「哇靠,這方法神了。」勝率高、進出點明確、風險看起來也好控,甚至會覺得是不是可以靠這一套養老。

結果呢?行情一轉變,從明確的上升趨勢進入橫盤震盪,你照樣依樣畫葫蘆:回踩就買、突破就追,結果咧?不是被洗掉止損,就是買高賣低套死,績效一落千丈。

這時候最常出現的OS是:「是不是我哪邊操作錯了?還是進場點不夠精準?」但很少人會回頭懷疑:是不是整套邏輯根本沒辦法應對這種市場。


手動過擬合,比機器還迷人

量化交易裡的過擬合,至少還會用程式跑回測、驗證參數、分訓練集跟測試集。但手動交易裡的過擬合,完全是一種情緒與信仰混合的操作。你可能沒有意識到,你其實是在「選你愛的行情」,然後找出最適合它的操作方式,最後再深信不疑地套用到所有場景。

過去自己也幹過類似的事。記得剛學技術分析的時候,超愛均線+MACD的組合,覺得這世界就靠這兩樣就能橫掃股海。有陣子用這組合在台股短線操作,連續好幾週幾乎沒失手,信心整個爆棚。

還印象深刻,那陣子只要出現「5日均線上穿20日均線」又剛好MACD金叉,我就砸錢進去,隔天通常就賺個3%、5%。朋友們看我獲利穩定,開始問說:「是不是該教我們你這一招?」

我還真的開了一堂小班教學,幫他們畫圖、調參數,甚至還講出:「你看,這方法過去三個月的勝率超過八成!」現在回頭看,真的是會想笑到抽筋。


過擬合的高峰期=你的高光時刻

那時候沒發現的是,行情剛好走得非常趨勢,個股一噴就拉好幾天,稍微設定好停損其實怎麼買都賺。那根本不是策略好,而是市場配合你演出。

有個朋友當時也在用類似邏輯,他買了某檔電子股,連續兩週噴漲停,他跟家人說要辭職全職交易,還叫老婆先別生小孩,等他一飛沖天。結果咧?第三週行情轉弱,他用同一套方法,三天連賠五萬,氣到把螢幕摔爛。

這類例子真的屢見不鮮,手動過擬合就是這麼恐怖,因為它讓你產生一種錯覺:「我看懂市場了。」但實際上,你只是看懂了一段行情而已。


交易的穩定,來自策略的適應性

真正能活下來的策略,是那種可以穿越不同市場結構的。震盪也能操作,趨勢也不錯過,波動放大不緊張、縮小也能靈活。這種策略通常不華麗,沒什麼讓人眼睛一亮的指標,也不會讓你一夜翻倍,但勝在穩、能活。

之前遇過一位資深交易員,他的策略不靠任何技術指標,只看價量結構與資金輪動邏輯,完全無視各種主流指標。問他為什麼不看MACD或KD,他只說了一句:「那只是過去的陰影而已。」

他分享過一個故事,說他剛進市場的前兩年,每天研究各種技術指標組合,從均線到RSI、從布林通道到SAR,像調香水一樣不停混搭。但做了兩年,帳戶淨值還是差不多原地踏步。

後來他乾脆全部清零,只用「市場當下在幹嘛」這個念頭去找邏輯。也就是說,不再試圖讓指標來解釋市場,而是反過來,讓市場行為來啟發操作邏輯。這思維徹底改變了他的交易人生。


陷入幻想,是交易者最容易犯的錯

很多人以為自己建立的是一個「系統」,但其實那只是一套在某段行情中剛好好用的幻想。這點真的是親身體會過才懂。有好幾次,覺得自己找到聖杯,結果一轉場就破碎了。

後來才漸漸懂,真正的交易系統,必須有幾個基本條件:

  1. 不依賴特定的行情型態
  2. 能適應波動大小的變化
  3. 有明確的風控和資金配置機制
  4. 不靠「感覺」操作,而是根據邏輯

有次跟一位做期貨的朋友聊到,他說他從來不在一個策略勝率高的時候加碼,因為那往往是過擬合的開始。他只在策略持平或略虧但風險控制得當的時候,開始進行微調。他說:「能在爛行情不死掉,才有資格期待順風的時候飛起來。」

這句話真的打到心裡。


關於回測,那些我們沒看到的事情

再說回測這件事,現在市面上各種回測工具琳瑯滿目,但問題來了,大部分人回測的方式,其實也充滿過擬合。像是只挑特定期間、剔除特殊事件、手動調參直到績效好看等等,這些都是標準的錯誤示範。

記得某次做一個ETF選擇權的策略測試,發現如果把進場條件改成「MACD金叉同時VIX下降」,績效好到炸裂,年化報酬直接飆破50%。那時候興奮到不行,覺得這招穩賺。但後來多回測幾個年份,結果整個反過來,虧得比用純隨機交易還慘。

這才明白:原來我設計的不是策略,是表演劇碼。


後記:策略像情人,不適合你的就放手吧

交易策略就像交往對象,有的短期超合拍,但長期卻處處摩擦;有的剛開始不怎麼樣,卻能陪你走過風風雨雨。很多人太快愛上一個策略,只因為它曾經讓自己賺過錢,結果一再死守,直到帳戶爆炸。

真正成熟的交易者,會定期檢視自己的策略庫,哪些是長期穩定的、哪些只是短期剛好吻合,然後做取捨。畢竟,市場永遠在變,今天合適的,不代表明天還合用。

有一次清理自己的策略筆記本,刪掉了好幾個當初以為能賺錢的模型,雖然有點不捨,但也很清楚——它們只是階段性的存在。

記得那天喝著冰美式,邊滑掉那些策略紀錄,心裡居然有點釋然。就像人生一樣,有些經歷,不需要一直留著;有些錯,也沒必要一直重演。


總之,如果你某天發現自己的交易績效突然神起來了,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:是真的找到穩定邏輯?還是只是策略剛好和行情搭上了線?

先搞清楚這一點,可能就比任何一個技術指標還有價值。


以為自己很努力?
交易路上的盲點和破功時刻 說真的,有時候在交易這條路上走著走著,腦中就會浮現那句自以為勵志的話:「努力一定會有回報」。不過,走久了才發現——這句話對某些人來說比較像是安慰劑,而不是事實。更殘酷一點講,回報沒來,不一定是市場不公平,有可能是努力根本不夠力,或是方向根本錯到一個不行。
閱讀文章做交易這件事
有時候真的覺得,做交易這件事,就像在菜市場挑水果。
你以為你是專業的買家,其實你不過就是個愛吃但又怕踩雷的貪吃鬼。對,我說的就是我本人。
剛開始碰交易的時候,我超興奮的,覺得自己終於踏入這個神秘又高大上的圈子,幻想自己未來就是那種一邊環遊世界一邊看K線的自由人,什麼東南亞海島啊,北歐小木屋啊,全都列進夢想清單。結果呢?現實直接打臉。不是我不努力,是我太貪了,什麼都想賺,什麼都不想放。
但後來我慢慢發現,交易這玩意兒,其實就兩個字——取捨。
真的,就這麼簡單,卻又這麼難。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關於交易,你搞錯的那些事
一開始踏入交易這個世界的時候,多數人都是滿懷熱血、覺得自己可以靠技術翻轉人生的那種心情。每天盯盤,拼命研究K線,從開盤看到收盤,從亞洲盤跟到美國盤,結果卻往往換來滿滿的挫折感。每天這樣用力,卻還是虧。那時候很常想:「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多?」
結果是,做得太多。
看整篇文章
順勢操作
你有沒有發現,只要一聊到交易,大家第一句幾乎都是:「要順勢操作!」然後馬上接一句:「要抓趨勢!」講得好像趨勢是什麼神祕寶藏一樣,只要找到,就可以瞬間發財。但說真的,有沒有人好好問過一句話:「欸,那趨勢到底是什麼啊?」
我以前也是那種一聽到「趨勢交易」就雞凍的人,覺得自己好像掌握了市場的密碼。買本技術分析書,學MACD、RSI、KDJ什麼都背,還每天看K線看到半夜,然後…然後還是賠錢(淚)。那段時間我超困惑,想說:我都已經照書操作了,怎麼還是輸?後來才恍然大悟,原來我連「趨勢是什麼」都沒搞清楚,就想靠趨勢賺錢,難怪會被電。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盤整不等於無聊,回調不代表機會消失,只要搞懂型態強弱,行情就像追劇一樣精彩
每次看到價格拉回,社團或討論群裡總是出現兩種聲音: 一種是「完了,崩了、崩了!」 另一種是「這根回檔撿起來就對了啦,買爆!」
到底誰說得對?其實都對,也都不完全對。
看整篇文章
為什麼24小時都要好好過日子?
你是「出手就打怪」型? 還是「等Boss現身」型?
很多人學交易,最先學的是什麼? K線、MACD、RSI、什麼黃金交叉、死叉,滿腦子都是線。 結果畫一堆線,錢還是賠得比誰都快。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策略超神? 我剛學投資的時候,也曾熱血沸騰地衝去抓什麼「起漲點」,彷彿只要眼明手快,就能賺到人生第一桶金,然後提早退休去環遊世界。結果呢?不只沒提早退休,還差點連便當錢都賺不回來。
說真的,那種所謂「第一段漲勢」或「第一段下跌」的誘惑力真的超強,因為你總覺得自己可以成為那個最早發現寶藏的人。但實際上,這種做法根本就是在玩猜底、摸頭的遊戲,講好聽是「前瞻」,講難聽一點就是瞎猜。你得非常敏銳才有可能準確踩到點,而且一失手,代價超高,還不一定補得回來。
看整篇文章

 最後更新時間 2025-05-28 要更新請點這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