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只是運氣好而已啦
在交易圈混久了,總會遇到一堆神人故事,某某靠著一套簡單的均線策略翻倍、某某抓住一波趨勢就退休去環遊世界,聽起來熱血又令人嚮往。問題是,這些故事裡頭,常常都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盲點:過擬合。
什麼是過擬合?先別急著翻白眼。這不是什麼艱澀的理論名詞,其實,搞不好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中招了。簡單講,過擬合就是「你以為自己找到寶,結果只是撿到一顆鑽石型的石頭」,它在歷史數據裡閃閃發亮,到了實戰中卻毫無作用,甚至還害你跌個狗吃屎。
而最弔詭的是,這不是量化交易專屬的悲劇,手動交易更常發生,而且,會讓人深信不疑。
當均線變成詐騙集團成員時
說到這個,最常見的例子就是「均線策略」。不知道多少人是從它入門交易的,畢竟簡單又直觀,什麼黃金交叉、死亡交叉、均線回踩、均線突破,聽起來好像都有根據,圖表一畫上去整個感覺超專業。
某年某月,在某個波段大行情裡,有人用均線回踩賺了一大筆,那時候真的會覺得:「哇靠,這方法神了。」勝率高、進出點明確、風險看起來也好控,甚至會覺得是不是可以靠這一套養老。
結果呢?行情一轉變,從明確的上升趨勢進入橫盤震盪,你照樣依樣畫葫蘆:回踩就買、突破就追,結果咧?不是被洗掉止損,就是買高賣低套死,績效一落千丈。
這時候最常出現的OS是:「是不是我哪邊操作錯了?還是進場點不夠精準?」但很少人會回頭懷疑:是不是整套邏輯根本沒辦法應對這種市場。
手動過擬合,比機器還迷人
量化交易裡的過擬合,至少還會用程式跑回測、驗證參數、分訓練集跟測試集。但手動交易裡的過擬合,完全是一種情緒與信仰混合的操作。你可能沒有意識到,你其實是在「選你愛的行情」,然後找出最適合它的操作方式,最後再深信不疑地套用到所有場景。
過去自己也幹過類似的事。記得剛學技術分析的時候,超愛均線+MACD的組合,覺得這世界就靠這兩樣就能橫掃股海。有陣子用這組合在台股短線操作,連續好幾週幾乎沒失手,信心整個爆棚。
還印象深刻,那陣子只要出現「5日均線上穿20日均線」又剛好MACD金叉,我就砸錢進去,隔天通常就賺個3%、5%。朋友們看我獲利穩定,開始問說:「是不是該教我們你這一招?」
我還真的開了一堂小班教學,幫他們畫圖、調參數,甚至還講出:「你看,這方法過去三個月的勝率超過八成!」現在回頭看,真的是會想笑到抽筋。
過擬合的高峰期=你的高光時刻
那時候沒發現的是,行情剛好走得非常趨勢,個股一噴就拉好幾天,稍微設定好停損其實怎麼買都賺。那根本不是策略好,而是市場配合你演出。
有個朋友當時也在用類似邏輯,他買了某檔電子股,連續兩週噴漲停,他跟家人說要辭職全職交易,還叫老婆先別生小孩,等他一飛沖天。結果咧?第三週行情轉弱,他用同一套方法,三天連賠五萬,氣到把螢幕摔爛。
這類例子真的屢見不鮮,手動過擬合就是這麼恐怖,因為它讓你產生一種錯覺:「我看懂市場了。」但實際上,你只是看懂了一段行情而已。
交易的穩定,來自策略的適應性
真正能活下來的策略,是那種可以穿越不同市場結構的。震盪也能操作,趨勢也不錯過,波動放大不緊張、縮小也能靈活。這種策略通常不華麗,沒什麼讓人眼睛一亮的指標,也不會讓你一夜翻倍,但勝在穩、能活。
之前遇過一位資深交易員,他的策略不靠任何技術指標,只看價量結構與資金輪動邏輯,完全無視各種主流指標。問他為什麼不看MACD或KD,他只說了一句:「那只是過去的陰影而已。」
他分享過一個故事,說他剛進市場的前兩年,每天研究各種技術指標組合,從均線到RSI、從布林通道到SAR,像調香水一樣不停混搭。但做了兩年,帳戶淨值還是差不多原地踏步。
後來他乾脆全部清零,只用「市場當下在幹嘛」這個念頭去找邏輯。也就是說,不再試圖讓指標來解釋市場,而是反過來,讓市場行為來啟發操作邏輯。這思維徹底改變了他的交易人生。
陷入幻想,是交易者最容易犯的錯
很多人以為自己建立的是一個「系統」,但其實那只是一套在某段行情中剛好好用的幻想。這點真的是親身體會過才懂。有好幾次,覺得自己找到聖杯,結果一轉場就破碎了。
後來才漸漸懂,真正的交易系統,必須有幾個基本條件:
有次跟一位做期貨的朋友聊到,他說他從來不在一個策略勝率高的時候加碼,因為那往往是過擬合的開始。他只在策略持平或略虧但風險控制得當的時候,開始進行微調。他說:「能在爛行情不死掉,才有資格期待順風的時候飛起來。」
這句話真的打到心裡。
關於回測,那些我們沒看到的事情
再說回測這件事,現在市面上各種回測工具琳瑯滿目,但問題來了,大部分人回測的方式,其實也充滿過擬合。像是只挑特定期間、剔除特殊事件、手動調參直到績效好看等等,這些都是標準的錯誤示範。
記得某次做一個ETF選擇權的策略測試,發現如果把進場條件改成「MACD金叉同時VIX下降」,績效好到炸裂,年化報酬直接飆破50%。那時候興奮到不行,覺得這招穩賺。但後來多回測幾個年份,結果整個反過來,虧得比用純隨機交易還慘。
這才明白:原來我設計的不是策略,是表演劇碼。
後記:策略像情人,不適合你的就放手吧
交易策略就像交往對象,有的短期超合拍,但長期卻處處摩擦;有的剛開始不怎麼樣,卻能陪你走過風風雨雨。很多人太快愛上一個策略,只因為它曾經讓自己賺過錢,結果一再死守,直到帳戶爆炸。
真正成熟的交易者,會定期檢視自己的策略庫,哪些是長期穩定的、哪些只是短期剛好吻合,然後做取捨。畢竟,市場永遠在變,今天合適的,不代表明天還合用。
有一次清理自己的策略筆記本,刪掉了好幾個當初以為能賺錢的模型,雖然有點不捨,但也很清楚——它們只是階段性的存在。
記得那天喝著冰美式,邊滑掉那些策略紀錄,心裡居然有點釋然。就像人生一樣,有些經歷,不需要一直留著;有些錯,也沒必要一直重演。
總之,如果你某天發現自己的交易績效突然神起來了,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:是真的找到穩定邏輯?還是只是策略剛好和行情搭上了線?
先搞清楚這一點,可能就比任何一個技術指標還有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