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是「等Boss現身」型?
很多人學交易,最先學的是什麼?
K線、MACD、RSI、什麼黃金交叉、死叉,滿腦子都是線。
結果畫一堆線,錢還是賠得比誰都快。
老實講,我以前也一樣。每天盯盤像個工讀生,一天做十幾筆單,虧錢虧得不敢看帳戶餘額。
直到後來,我遇到一個前輩問我一句話——
「你到底是喜歡出手?還是喜歡贏?」
我愣住。
當下我才發現,我一直以來的操作模式,只是為了「感覺有在做事」,但其實一點邏輯都沒有。
後來我慢慢發現,其實大部分交易者都可以歸類成兩種風格:
這類型的人最愛就是「有訊號就進」,常常講什麼「照SOP操作」、「反正我有紀律」、「系統有勝率」,然後頻繁交易,日內刷單像呼吸一樣自然。
說真的,這類型的人如果心臟夠大、風控有做,不一定賠。但關鍵是……大多數人都沒那麼冷靜,尤其當你連續輸個五筆,心態一定炸。
我有段時間就陷在這種模式。
每天醒來先開盤看五分K,什麼訊號都不放過。
結果是?
盤整盤被洗、趨勢盤被反指標打臉。
唯一賺的,是券商的手續費。
這類人比較像是獵人,平常很安靜,但一出手就要收一整隻牛。
他們不急著每一天進場,只在他們熟悉的「那種行情」出現時才會動作。
這讓我想到一件事,有次我跟一個資深交易者聊天,他說:
「市場就像月亮,有圓有缺。你硬要在月蝕那天賞月,那只能怪你眼瞎。」
他的意思就是,行情有時就是不適合操作,你硬要進,那不叫執行紀律,那叫自虐。
每次看到網路上說什麼「一致性很重要」,我都忍不住想翻白眼。
不是說錯啦,但很多人根本誤會了「一致性」的意思。
我以前也是傻傻地以為:「喔!那我就每天照一樣的方式操作,不管行情是盤整還是趨勢,反正紀律最重要嘛!」
結果……
賠得比不設停損的還慘。
因為根本沒有區分行情類型,也沒有去思考「這種盤根本不適合出手啊!」
真正厲害的交易者,他們的一致性其實是這樣的:
「一致地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,錯的時間就乖乖閉嘴不動手。」
這點超級重要。
你以為人家技術分析不看了?錯。人家只是更重視「時間」。
時間是什麼?是市場的脈搏。
懂週期的人,不是看技術線型,是在聽市場的節奏。
有一年,我連續三個月都賠錢。
不是小虧,是那種你看到帳戶會想哭的那種。
我開始懷疑人生,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做交易。
後來我停下來,好好整理自己的交易紀錄,我發現一個驚人真相:
我80%的虧損,都發生在根本沒有明確行情的時候。
也就是說,只要我不出手,那些錢根本不會賠。
這個發現,真的讓我崩潰,也讓我醒來。
我開始調整操作方式,從「有訊號就進」的無腦型,轉向「等週期來才進」的策略型。
改變之後,不但績效改善,我的心情也穩定很多。
不會每天像賭徒一樣追進追出,而是像觀察者一樣看著市場慢慢成熟。
很多人問我:「怎麼樣才算專業交易者?」
我的定義很簡單:
賠錢時不會硬拗,願意承認錯誤,懂得保命。
你看那些總在網路上炫耀對帳單的人,他們只會貼賺的,不會貼虧的。
真正厲害的交易者,他們私底下都有一套完整的風控計畫,知道什麼時候該忍、該退場、該觀望。
而且他們也不急。
因為他們知道,市場不會只給你一次機會,會回來的,從來不是前任,是行情。
你是那種一看到K棒跳動就癢癢的「執行派」?
還是那種寧願錯過也不貿然進場的「週期派」?
我曾經是前者,後來痛到醒才慢慢變後者。
這中間經歷多少自我懷疑、帳戶爆炸、心態崩潰,只有自己知道。
但我要說的是——
沒有人天生就是週期高手,每個懂得忍的人,都曾經是出手王。
只要你願意回頭看看自己的操作邏輯,願意花時間去理解市場的週期與節奏,你也可以從一個亂槍打鳥的交易者,變成一個穩定出擊的獵人。
這幾年我最大的轉變是:
從「非進不可」的焦慮感,變成「可以不進」的從容感。
現在的我,不會因為錯過某根飆漲的K棒而懊悔,
因為我知道,我要的是整段行情,不是一時刺激。
還記得那位前輩說的話嗎?
「你是喜歡出手,還是喜歡贏?」
當初聽到我覺得好像在打我臉,但現在我終於懂了。
交易,不是比誰動作快,而是比誰活得久。
還沒搞懂週期的時候,每次操作都是賭博;
等你搞懂了週期,操作才變成職業。
如果你還卡在每天找進場點、拼勝率、拚策略優化,
不妨先放下手上的技術分析書,靜靜地問自己一句:
現在的行情,真的適合出手嗎?
如果答案是否,那就放過自己吧。
賺錢,從學會等待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