盤整不等於無聊,回調不代表機會消失,只要搞懂型態強弱,行情就像追劇一樣精彩
每次看到價格拉回,社團或討論群裡總是出現兩種聲音:
一種是「完了,崩了、崩了!」
另一種是「這根回檔撿起來就對了啦,買爆!」
到底誰說得對?其實都對,也都不完全對。
因為回調這種東西,就跟人一樣,有的溫柔、有的激烈、有的根本就是拿刀回頭砍你,根本不能一視同仁。
這幾年下來,看過太多「以為在回調,其實是轉空」的例子。
也看過很多「以為會崩,結果只是輕輕的親吻均線」的戲碼。
說到底,就是沒搞清楚回調的型態與結構強度。
三種回調結構,搞懂以後看盤視角會升級
在多頭趨勢裡,拉回是常態。只要大方向是向上,過程中的調整都是機會。
但不是每一種拉回都值得買進,有些看起來是拉回,其實是慢慢滅火。
這裡簡單分成三種常見型態:
1️⃣ 盤漲型回調(溫柔又有力的主角型)
這種型態是最討人喜歡的。價格雖然在整理,但低點持續墊高,高點也慢慢推進,節奏緩慢卻穩定,就像戀愛中穩紮穩打的對象,不會讓你太心驚膽跳,但會讓你很有安全感。
通常這種盤漲型的拉回,都代表買盤還在,市場資金還願意追,沒有明顯的拋壓。
實際上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型態,只要看到這種走法,就會把它列入觀察名單。
尤其當價格碰到前高或壓力後稍作整理,只要不破關鍵均線,就超有機會往上突破。
2️⃣ 區間盤整型(曖昧又難捉摸的好朋友型)
這種走勢比較像你跟一個老朋友互動,時好時壞,有時熱絡有時冷淡。
價格來回區間震盪,沒有太明確的方向,通常高點不過、低點不破,就是橫著走。
說它不好也不對,因為在大多頭結構下,這類區間其實只是休息而已。
只是它不夠強,不會自己突破,要等市場有新利多才會發動。
這時進場要等關鍵價位突破再跟單,不能先射後瞄。
3️⃣ 下跌修正型(假面情人型)
這種最容易讓人受傷。看起來只是跌個幾根,但低點一直破,成交量放大後還是續跌。
很多人會說「撐一下就會上去」,結果越撐越低,最後套在天上。
這種型態其實在結構上已經有空方壓力了,只是因為大週期還沒翻空,讓人誤以為是回調。
但只要破了某個防線,它就是開始滑坡。
這類回調通常不會是買點,除非你是短線高手,知道怎麼搶反彈,否則容易被當韭菜割。
三種型態依照價格強弱排序大致是:盤漲 > 區間盤整 > 下跌修正
所以如果要做多,當然是首選盤漲型,結構健康、攻擊慾望強,進場的容錯率也比較高。
小故事一則:
以前某次在觀察航運股時,看到一檔明明還在上升通道,但連跌三天就有人喊崩了。
我硬著頭皮守著看,結果那根「跌不下去的黑K」一出現,馬上站上均線,接著連噴三天。
那次就是典型的盤漲型拉回,只是測試一下支撐而已。
如果不是那時候已經熟悉型態分類,可能也會被嚇到早早砍單。
型態不是萬靈丹,方向才是你的羅盤
講到這裡,也不是說只要盤漲型態就能閉眼買。
很多人會在這邊犯一個大錯:沒搞清楚大週期的方向。
這讓我想到123法則。這個方法蠻多人愛用,簡單、好學。
不過也是很多人賠錢的原因之一。為什麼?
因為只看小週期123信號,卻完全忽略大週期是逆勢。
簡單講一下123法則的核心邏輯:
「1」是出現新高或新低
「2」是價格拉回形成低點或高點
「3」是打破「2」點,代表趨勢開始轉向
很多人看到「1」的高點過了,就急著進場。
但問題是,如果整體還在空頭趨勢裡,這個「1」可能只是空方反彈的高點而已。
換句話說,你是用突破當作進場理由,結果卻是往逆勢方向去衝,當然容易被割。
這就像你在逆流的河裡划船,划得再快也走不遠。
實際操作經驗來說,最穩的做法是這樣:
如果大週期是多頭(例如日線或週線都在上升通道),那麼你在小週期出現「1」的時候就可以進場。
因為那是順勢操作,容錯率高。就算買得早一點,回檔也不容易跌太深,最終還是會被趨勢帶著往上。
但如果大週期是空頭,千萬不能看到「1」就衝,要等「1、2、3」全部成立,確認趨勢反轉後再出手。
否則你可能只是買到短暫反彈的高點,被主趨勢直接打臉。
這裡可以分享一個血淚經驗:
有次在玩科技股,看到小時線突破就衝進去,結果三分鐘後就從勝利女神變成悲劇戲碼。
看起來是突破,實際上是誘多。當時週線還在下彎,根本就不是該搶多的時機。
後來吃了這個虧,就再也不敢不看大週期了。
價格強勢≠你該買進,搞清楚位置、結構與方向才是真技術
有時候看到某些股票或加密貨幣突然大漲,新聞一堆利多,大家都瘋狂追高。
但拉開K線一看,就知道這是短線消息驅動,而且結構完全撐不起長期走勢。
這時候就得問自己三個問題:
只要這三題可以回答清楚,勝率基本上就會高很多。
而且操作上不會那麼焦慮。
因為你知道自己是站在結構裡進場,而不是賭運氣。
說穿了,操作本來就是機率遊戲,但機率是可以掌控的。
越是理解盤中結構與型態,越能掌握市場節奏。
盤感不是天生的,是在一次次觀察與驗證中累積出來的。
收盤後,喜歡靜靜地翻K線圖,像在看故事一樣去回顧每一段價格的劇情。
有些像愛情,有些像詐騙,但都很精彩。
而理解回調型態這件事,真的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,從模糊走向清晰。
如果你曾經在回調中進場卻被洗掉,如果你也常常懷疑「這根是洗盤還是反轉」?
那麼從今天開始,別再只是看K棒長得像什麼,而是要看它在整體劇本裡演的是什麼角色。
價格會騙人,但結構不會。
搞懂型態、搞懂順勢,再加上一點耐心,市場自然會給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