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不是不會理財,是太常「放生」它了
你有沒有這種感覺:每次一領到薪水,心情瞬間好到不行,想吃就吃、想買就買,還對自己說「我努力這麼久,犒賞一下很合理吧?」結果月底吃泡麵配白開水時,才驚覺帳戶像剛失戀一樣空蕩蕩。
理財,這件事我們都知道很重要,但為什麼它總是被我們當成「明天再說」的事情?更殘酷的是,它還真的會默默影響你一輩子。
我小時候看到爸爸坐在飯桌邊看報紙上的股票行情,還用計算機按得超認真,覺得超無聊。他還跟我說什麼「這是人生的必修課」,我哪懂?我只在想午餐可不可以吃雞排加珍奶。
但現在,我終於懂了。那個不會自己長錢的錢包,如果不被我好好對待,它真的會氣到跑光光,還順便帶走我的安全感。
有段時間,我以為「多賺點」就能解決一切。結果後來發現,我越賺越多,也越花越多。賺了錢就升級生活水準,從小七咖啡喝到星巴克,從UNIQLO跳到專櫃。
但月底還是一樣窮。那時我才知道,問題不是「賺多少」,而是「你怎麼用」。
很多人以為理財就是投資、股票、基金……然後想到就頭痛。但其實最基本的理財,真的就只是「讓自己不會突然窮掉」。
像我有一陣子,手機壞了、牙痛、租屋熱水器壞掉,一口氣要花一萬多,我直接崩潰。那時候如果我有緊急預備金,可能就不會那麼想哭。
所以,理財的起點不是變富,而是變穩。
我以前對存錢很沒耐心,總覺得「每個月才存幾百,有差嗎?」但後來我發現,一千塊、一千塊慢慢累積,其實很有感。
像我有朋友是靠每次出門前先從錢包抽出一百藏起來,結果一年後居然有一萬多!她還拿來去日本自由行,超爽。
你不用一下就變股神,只要開始管錢,你就會越來越有感覺。
信用卡本身其實沒錯,它甚至還會幫你累積點數、回饋現金,甚至分期零利率。但壞就壞在「它太方便」。
你會發現刷卡真的沒感覺,尤其現在連早餐店都能感應支付,一個轉身就破費。
我有段時間刷得太兇,到月底還以為「怎麼帳戶那麼乾」,結果看到信用卡帳單才懂原來我是在燃燒未來的錢。
很多人問我要不要學投資,我都說:「你先把錢存得住再說。」
因為我自己試過,還不會理錢時硬買股票,結果跌得比我暗戀的對象還慘。
理財的第一步,不是去找爆賺的方法,而是讓自己習慣分配金錢,懂得「錢不是拿來全花掉的」。
後來我開始學會分帳戶,真的差很多。我把錢分成:
這樣一來,就算月底自由娛樂金用光,我也不會慌,因為其他錢都還「活著」。
這招超適合容易手滑的我,也讓我開始對錢有「掌控感」。
交過一個男友,他超愛花錢,每次約會都要吃高級牛排,看電影一定挑IMAX,我覺得好浪漫。直到我發現每個月信用卡爆掉的不是他,是我。
後來分手,我才開始認真看自己的財務狀況。那段時間我學會:理財,不只是你跟錢的關係,也會反映出你和人的關係。
很多人一聽到「理財」就覺得枯燥、壓抑,好像人生少了樂趣。但我反而覺得,理財讓我更能自在做選擇。
因為我有存錢,我才能放心請假旅行;因為我有預算,我才能沒壓力去追喜歡的偶像演唱會。
理財不是讓你過得苦巴巴,而是讓你過得更自在、有底氣。
我有一個朋友,剛出社會就開始紀錄收支,養成習慣存錢,現在才三十出頭就買了人生第一間房。不是她多會賺,而是她早就把「理財」當成生活的一部分。
而我呢?晚她三年才開始,現在還在努力補課。但沒關係,至少我開始了。
以前我總覺得還年輕,反正有力氣打拼,錢慢慢來。
但某次我爸突然住院,我才發現,一些花費是完全不會等你準備好的。那時候我帳戶只有一萬出頭,連押金都不夠,是我妹先幫我墊上。
從那天開始,我就告訴自己,不管怎樣都要為「不確定」準備一點什麼。
有些人靠記帳App、有些人用Excel,我朋友甚至還手寫記帳本畫插圖(超猛)。
重點不是你怎麼記,而是你有沒有在關心自己的錢到底都去哪了。
你不需要變成專業理財達人,但至少別讓錢一進來就瞬間蒸發,連去哪都不知道。
每次我打開銀行App,看著存款慢慢增加,真的比追劇結局還爽快。那種從「怕看帳戶」變成「想常常點開看看」的轉變,真的太值得了。
而且你會發現,越懂錢的人,越敢過自己想過的生活。
所以啊,別再覺得理財是「等以後再學的事」,因為「以後」其實早就在你身邊等很久了。從今天開始,哪怕只是每天存個五十塊,都好。
你的錢包會感謝你,而你未來的自己,會愛死現在這個有在努力的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