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工作忙得要命、每天氣到長痘痘,但只要刷個卡買點什麼、吃頓好料,心情就會瞬間「回春」三秒。然後下一秒打開存款…嗯,乾脆別打開好了。
我以前真的超常這樣,尤其剛出社會那幾年。賺得不多,但花得很爽。
一看到某個小物件就覺得:「欸這個好像蠻實用的欸」、「最近這麼辛苦,這個小確幸我值得吧!」
然後就買了。再然後,就堆在角落變成…積灰塵的證據。
但最荒謬的不是我買什麼,是我有一段時間,每到週末都會想花錢。
「不然週末幹嘛?總不能在家發呆吧。」
所以我會逼自己出去走走、買個什麼、吃個大餐。後來仔細想想,其實我也沒有很想買,只是覺得「如果不買,好像白過週末了」。
真正醒來的一刻
某次月中,存款戶頭只剩三位數,我還很瀟灑地說:「沒差啦,下週就發薪水了~」
但那週偏偏牙齒痛得要命,要去看牙醫,結果一口價讓我當場想躺在牙科診間地板上當地墊。
我才驚覺——我真的太傻了。
錢不是不能花,而是「怎麼花」才是重點。
以前我花錢,是為了填補疲累和空虛;後來我學會花錢,是為了讓未來的自己活得更輕鬆。
最值得花的錢:讓自己省力的錢
這句話,是我人生後來很有感的一個體悟。
什麼叫讓自己省力?
舉例啦,像是我後來開始用一個小小的記帳 App,然後綁定我幾筆每月都會出現的費用:像是交通卡自動加值、Netflix月費、雲端硬碟空間、甚至連我每週固定買的一杯豆漿,也設定成小額自動儲值(我是豆漿控我驕傲)。
一開始只是覺得省麻煩,後來發現自己焦慮感大幅降低耶!
為什麼?因為我知道那些我需要的服務、產品、生活習慣已經「自動跑起來了」,我不用每個月重複想「這個月要不要繼續」、「還能不能負擔」,更不會突然看到戶頭驚嚇大喊「欸怎麼剩這樣」。
這樣花錢,真的比亂買療癒
我還記得有一次在便利商店看到限量小物,手都伸過去準備拿了,但腦海突然浮現我每月的自動儲蓄通知:「你本月已自動存入5,000元」,我瞬間收手。
那一刻,我竟然有種奇妙的成就感欸!像在跟自己的未來擊掌,說:「欸我們真的在變大人了耶!」
你可能會覺得「可是我賺得不多,哪有錢自動扣?」
老實說,我一開始也是小額小額慢慢來的。
從每月存個幾百元開始,然後慢慢調整。
一開始不是為了存很多,是為了習慣省力生活。
身邊也有人這樣轉變
有個朋友以前花錢超隨性,尤其每次發薪日,她都會揪我們去吃高級火鍋,一餐至少一張小朋友飛走。
我們也開玩笑說她是「行走的ATM」,但她完全不在意,只說:「現在不花,以後沒機會花了啦!」
結果去年她突然轉性,開始每個月自動轉帳一筆錢到另一個帳戶,還綁定保險、自動扣一些定期基金。
我們原本還想笑她「你是不是戀愛了?」結果她說:「沒有,我只是太累了,不想一直為錢擔心而已。」
她說她後來最大的收穫,不是看到帳戶變多,而是終於不會每個月底都數鈔票數到焦慮。
錢真的可以買「不慌張」的感覺
這句話很妙,但是真的。
我現在比起買東西,更願意花錢「省麻煩」。像是:
還有一個我私心覺得最值得的:投資自己腦袋的錢。
我會訂閱幾個我喜歡的付費內容平台或線上課程,有的其實一個月才一百多,但裡面的知識跟靈感真的讓我覺得超划算。
比起亂買書放在家裡變裝飾,我更願意花錢看我真的會看的內容。
我不是不買東西了,而是更知道怎麼買
當我把「買東西=犒賞自己」這個想法換掉後,我反而比較容易真正享受「花錢的快樂」。
因為我知道自己花得起、花得值、花得安心。
有時候,人生不就是這樣嗎?
從「賺錢很辛苦所以要花掉」的心態,慢慢轉成「因為辛苦,所以更該替自己規劃未來」。
這個轉變,不是誰教我的,是我自己跌跤後才慢慢體會。
而且說實在話,錢這東西,不用活得太省,也別活得太衝動。
它是工具,不是獎勵也不是詛咒。
你讓它替你工作,它就會替你省力;你讓它亂飛,它就會讓你焦慮到爆炸。
如果你現在也常覺得錢一到手就想花掉,試著給自己一個小小的改變——
就算只是一筆300塊的自動轉存,一份自動扣繳的帳單,或是一份月付的工具帳號,都會讓你體會「有安排的生活」,真的安心多了。
你努力的,不該只是為了買什麼,而是讓生活少一點心煩。
這樣才是真的對得起自己,對吧?
(貼心提醒:這篇沒有什麼推薦連結,也不是什麼理財專家要你投資哪邊。只是我這個亂花錢過的普通人,想跟你分享一些繞過的彎路,讓你少走一點就賺到了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