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交易計畫?
——以我的系統為例
很多人剛踏入技術分析領域,最常見的起點就是「指標」。什麼 MACD、KD、RSI、均線……琳瑯滿目,YouTube 上滿滿都是教你怎麼搭配使用。
這沒什麼不好,因為指標的確是為了「簡化市場資訊」而誕生的。問題是,大部分新手使用指標,不是因為理解,而是因為「懶」。
💡所以你有想過嗎?
到底是「先有價格」?還是「先有指標」?
指標只是數學函數套在「價格」上面的衍生物,離開價格本身,它什麼都不是。
而我,是一個連均線都不看的交易者。對我來說,**價格行為(Price Action)**才是市場最真實的語言。
交易系統到底在系統什麼?
市面上很多人說要有自己的「交易系統」,但什麼叫做一套完整的交易系統?
簡單說,你的系統至少要包含以下三個核心功能:
1️⃣ 辨識市場狀態:趨勢 or 盤整?
2️⃣ 定義關鍵位置:哪裡是值得進場的點?
3️⃣ 明確的進出場訊號:看到了什麼,你才會出手?
而我自己的系統,叫做 MTT 系統,我完全不使用任何指標,只靠「價格結構+主力邏輯」就能操作。以下是我如何建立它的過程。
1️⃣ 辨識趨勢與盤整:費波那契回測
費波那契(Fibonacci)不是神祕數學,也不是預測未來的魔法工具,而是「結構比例」的觀察工具。
我用它來回測市場的慣性:上漲回調多深?下跌反彈多淺?這能幫我定義市場目前是單邊、還是震盪。
- 回調超過 0.618,多數會轉為盤整或反轉
- 維持在 0.382 附近,多數是強趨勢
這樣我就能清楚知道目前的盤,是適合順勢還是等轉折。
2️⃣ 找出關鍵位置:慣性起點終點、主力成本區
你不能在市場任何一個地方都出手,那叫賭博,不是交易。
所以我會先找到「慣性起點與終點」,也就是主力發力的位置與停止的位置。
然後我會標出:
- 莊家成本區(主力進場後的盤整區)
- 動能起點(開始大力移動的第一根K棒)
- 多空慣性破壞點(MSS 或 CHoCH)
這些地方,就是我認定的高機率區域,只在這些地方等進場訊號。
3️⃣ 進出場訊號:Price Action 的語言
當價格來到關鍵位置,我會觀察 Price Action:
- 是不是有大買單後立刻反轉?
- 是不是有快速掃停損、又立刻拉回?
- 是不是出現高低點結構破壞?
我不追高,也不猜底,我只觀察「有人出手了,而且市場有反應」。
這時候,我才會跟進。
進場前我會設好停損點(通常設在前一個結構高/低),並計算風報比。
出場則根據:
- 是否進入對手盤主力成本區
- 是否出現結構破壞
- 是否達到我的固定風報
##系統小結
| 功能 | 工具 | 說明 |
| – | | - |
| 辨識趨勢 | 費波那契 | 看回測比例來判斷趨勢或盤整 |
| 定位關鍵區 | 慣性點 / 成本區 | 找到主力行動的位置 |
| 進出訊號 | 價格行為(PA) | 等結構破壞或大量掃單後反應 |
那你要怎麼建立屬於「你」的交易計畫?
如果你還在用一堆指標胡亂下單,不如先試著做三件事:
1️⃣ 放下指標,看懂價格
先觀察裸K,從結構、波動性、轉折形態開始練習。
2️⃣ 標記關鍵價格區域
回測歷史走勢,看看主力在哪裡進場、洗盤、爆發,練習標出那些區。
3️⃣ 設定進出準則並嚴格執行
不要今天看KD,明天看RSI,後天又換成籌碼。
試著用「同一套邏輯」回測過去 100 筆交易,把數據拉出來看勝率與報酬。
我不是鼓勵你用我的系統,而是希望你從中看到一件事:系統的重點是「理解」與「紀律」,而不是靠運氣」。
每一套系統,都是交易者與市場長期互動後的結果。
你不需要模仿別人,你只需要開始整理自己的思路、建立屬於你能執行的邏輯。
因為只有你自己,才能對你的交易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