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經以為,交易是靠邏輯與技術就能贏的遊戲。
每個白天,我緊盯著K棒的起伏,深夜還在研究各種指標與策略,RSI、MACD、均線交叉、布林通道、江恩理論……能試的全都試了;每次小賺,我會激動地以為自己找到了聖杯,但下一次虧損又會讓我整晚睡不著,不停重播當下的判斷是否哪裡出了錯。
我以為,只要更努力、更聰明、更會算,就可以戰勝市場。
直到有一天,我突然「看見」了——市場的必然性。
從技術迷戀開始:靠「思考」活下來
回頭看,初入市場的那段時間,我就像在沙漠裡找水的人,不斷挖掘知識的地底層。
我相信技術分析,相信趨勢,相信支撐壓力能給我方向。每一筆交易前,我都會設想好幾套劇本,甚至用 Excel 記錄每一筆進出點,分析勝率、平均盈虧比、停損點該放多遠。
那時候我以為「理性」是交易最重要的本事。
更可怕的是——偶爾我還真的賺到了,這讓我更加沉迷在對方法的追求。
但我沒發現,那些方法的背後,其實是我對「未知」的恐懼。
為什麼方法愈多,心愈亂?
你一定也試過這個過程。
在學會突破策略後,又覺得順勢交易更穩定;學了價格行為,又回頭懷念布林通道的簡單;看了 ICT 的教學,又懷疑起自己的進場是否太「沒邏輯」。
當你開始懷疑,會想用「更多分析」來確認對錯。
但市場從來不在乎你對或錯,它在乎的是你是否真正看懂了它的節奏。
就像音樂,你永遠無法用分析去證明這首歌好不好聽,只有當你開始用耳朵去「感受旋律」時,才會懂那股流動。
市場也是一樣。
當我開始放下「非贏不可」的心態
我是在某一次重傷後,才開始慢慢醒來的。
那時我一口氣連續虧了好幾筆,策略完全失效,止損一個接一個打。我氣到摔滑鼠,然後又自責到流淚。那天晚上,我在陽台抽了整包煙。
我問自己:「你到底在追什麼?」
是為了賺錢嗎?還是為了證明自己?還是……根本是為了逃避別的東西?
隔天,我沒有再馬上進場,而是開始觀察市場——不是為了進場,而是單純觀察。
我發現,當我不急著找機會時,市場的節奏好像變清楚了。
價格的每一次震盪,每一個轉折,都有一種「說不出來的韻律」,以前我忙著分析時完全沒注意過。
那天我突然覺得,交易不是對抗市場,而是跟市場一起呼吸。
市場的「必然性」出現時
我還記得那一刻。
某天下午,我看著盤整了好幾天的行情,價格接近一個明顯的支撐區。大部分人都猜會反彈,但我感覺到那個「節奏」變了。成交量沒有明顯增加,K棒的下影線也變短,連續的假突破像在積壓能量。
我沒有多想,直接空了。沒有指標,沒有計算,只是那一瞬間「知道」了。
價格果然破了支撐,一路向下奔跑。當我平倉時,我沒有感到興奮,反而是非常平靜的——就像完成一件應該完成的事。
那一刻,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麼叫「答案擺在你面前」。
所謂的「看懂市場」,不是靠分析
分析是一種過程,讓你建立邏輯、練習判斷,像是練武時的基本功。
但你不會一直用同樣的動作去打天下。到了某個階段,你會明白——
最強的招式,是沒有招式。
市場會說話,只是你以前太吵,聽不見它的聲音。
當你安靜下來,放下那些「非得要對」的執著,市場的聲音才會慢慢浮現。
你不再用腦袋分析,而是用整個存在去感受。
然後你會明白,交易只是你靈魂旅程的一部分
我不再把盈虧看得那麼重,因為我知道每一次輸贏都在幫我打開更多感知。
就像人生,不是每一次選擇都能成功,但每一次選擇都在雕塑你。
市場是一面鏡子,照出你內心的貪婪、恐懼、懷疑與執著。
你之所以抓著技術分析不放,是因為你害怕面對自己的無知;
你之所以想證明自己很厲害,是因為你還沒有真正接受自己;
你之所以無法停損,是因為你還不懂放手的力量。
而這一切,市場都會一一替你揭露出來。
走到這裡,你會開始只為「體驗」而交易
不再為了「一定要賺」而交易,而是為了「想感受這個節奏」而進場。
你會開始享受每一次的等待、猶豫、躊躇、進場、拉鋸,甚至是停損與離場。
因為你知道——那是一段生命的流動。
就像登山,你不再只是為了攻頂,而是為了沿途的風景與呼吸。
你會懂,市場根本沒有所謂的終點,只有體驗本身。
最後的話:你都已經看到答案了,還需要證明什麼?
當你看見市場的必然性,那些過去在意的東西,忽然變得不重要了。
你不再需要證明自己是高手,也不再需要別人認可。
因為你已經知道——答案一直都在,只是以前你沒看見。
剩下的,只是走完這段路。
體驗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