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我存錢,是因為以為「錢多一點,生活才會比較有保障」,但後來發現,有錢這件事好像永遠都會有下一個標準。月存五千覺得不夠,月存兩萬還是覺得不夠。為什麼?因為心裡沒有安全感。
你有沒有過那種經驗?帳戶裡其實也還有一點錢,可是朋友約吃飯、家人突然要繳什麼費用、或是自己想買點什麼犒賞一下時,腦袋第一個想的是:「我要不要撐一下,等下個月發薪水再說?」或者開始盤算:「這週吃少一點好像也可以,先把這筆擠出來?」
我以前超常這樣,尤其是剛出社會的時候,薪水不多、支出又一大堆。每個月一領到薪水,就像玩生存遊戲,還要猜哪一筆帳會先爆。那時候我一邊看理財書、一邊聽 podcast,想找方法變有錢,但越看壓力越大,因為我根本存不下那些書上說的「三分之一」或「五成」。
直到有一天我朋友一句話點醒我。他說:「你到底是要有錢,還是要心裡有底?」
我愣了一下。然後突然懂了。
有些錢,不是為了變有錢才存的,是為了不焦慮。
後來我開始改變方法。我不再強逼自己要達成什麼「存錢KPI」,也不再迷信某個理財達人的神操作。我開始從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出發,慢慢去觀察:什麼時候我會覺得最沒安全感?是月初領完薪水後狂花?是月底卡費來時看帳單頭痛?還是朋友揪旅行時,我心裡那種「好想去但又怕錢不夠」的掙扎?
我就開始每次有這種情緒的時候,記下來。不是記帳那種,而是記「心情」。比如:
這些記錄讓我發現:我不是沒錢,而是「心裡覺得錢不夠」,那種感覺很像你明明穿著衣服,卻一直覺得自己快要被風吹透。
後來,我找到一個我自己的節奏:慢存,準備,而不是壓抑。
我開始建立幾個「情緒戶頭」,也就是我自己取的名字啦。像是:
每個戶頭我每個月丟一點點進去,不多,有的戶一千,有的五百,端看我那個月的餘裕。慢慢的,當真的有需求出現時,我就不會那麼焦慮,也不會第一時間去翻信用卡或跟朋友說「下次我再跟」。
我開始發現,「留得住錢」這件事,不是來自你多會賺,而是你有多了解你自己需要什麼,什麼時候需要,什麼情境最容易讓你慌。
那種「心裡有底」的感覺,真的太珍貴了。
有一次我媽突然說她的手機壞了,平常的我會覺得「天啊,要花一萬多又要破產了」,但那天我打開我的突發事件戶,發現裡面有一萬五,我就很平靜地說:「我陪妳去看手機。」
當下我才發現,我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戶頭的數字,而是「我有準備」。而這種準備不是苦撐或硬逼自己省吃儉用,而是慢慢建立一種「有些錢是留給未來的自己」的感覺。
不要急著用力賺,也不要急著用力省。
有段時間我很焦慮,看到朋友買房買車,心裡會冒出很多「是不是我不夠努力?」的念頭。但說實話,努力也要分階段。當你連吃飯都會焦慮、連開水都要計算成本時,那種存錢只會讓你更沒安全感。
真正的安全感,是你可以說「我有準備好這筆錢來好好生活」。
所以現在我存錢的方式,就是一步一步來,不硬省、不盲目投資、不亂跟風。我會買自己想吃的食物,但我也會記得給「未來可能需要的我」一點空間。
錢留得住,心才穩得住。
我身邊有些朋友,他們收入也沒有比我高很多,但就是存得住錢。不是因為他們特別會理財,而是他們很清楚自己生活的節奏。他們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日子,也願意為了那個目標慢慢準備,而不是一天到晚焦慮跟別人比較。
那種不焦慮、不比較、不衝動的節奏,就是他們真正的「富有」。
現在的我,還不算有錢,但我比以前安心太多了。
我可以不靠信用卡生活,也不會為了朋友生日、爸媽突然的需求而驚慌。就連我自己想出去旅行,也知道該從哪個戶頭挪一點,不會讓生活失控。
如果你現在也在為錢焦慮,我想跟你說:不用急。先讓自己穩下來,再慢慢建立一點安全感。這不是什麼財務自由的大道理,只是讓你明天不那麼慌、下次遇到突發狀況不會落荒而逃。
有時候,最溫柔的存錢方式,不是變有錢,而是給自己一個「可以不慌張的未來」。
你也可以的,真的。慢慢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