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前一直以為,理財這件事是有錢人才需要煩惱的事。每天薪水進帳後能準時繳房租、水電費、電話費、Netflix(這很重要)就覺得自己超厲害了,還要什麼理財?不就是省著花、多賺點,然後運氣好中個發票?直到有一天,我突然意識到:「咦,我根本不是沒錢,是沒計劃。」
這句話聽起來很老套,但真的戳中我。
因為每次遇到突發狀況(像手機摔壞、臨時加班叫不到車只能搭貴鬆鬆的計程車、朋友結婚要包紅包),我心裡想的不是「可以怎麼處理」,而是「我要吃土幾天」。那種被錢卡住的感覺,其實不是因為我花太多,而是我從來沒想過要替未來的自己留一點彈性。
後來我開始試著接觸一些簡單的理財方法,一開始超排斥,因為理財對我來說好像就是一堆數字、圖表、股票名稱還有奇怪的英文縮寫(什麼ETF、REITs,想說是某種新病毒嗎),超無聊的。
直到某天滑到一篇文章寫說:「學理財,不是為了變得貪心,而是讓你少一點焦慮,多一點選擇。」
我那天真的默默把手機放下,想了三秒,然後打開手機記事本開始列自己每個月的固定開支。
原來不是只有賺很多的人才可以理財,而是任何一個想要過得比較安心的人都該了解的事。理財不是有錢人的特權,是怕沒錢人的生存技能。
我做的第一件事超級簡單,就是把我的錢分成三包:生活費、未來費、快樂費。
生活費就是每個月一定要花的——房租、水電、吃飯交通那種,這不能省也不能動。未來費就是我用來應付突發狀況或投資的錢,有時候只是先存起來,也不一定要馬上買股票。快樂費就是…嗯,我的自我犒賞基金,比如按摩、看展、買點沒必要但我超愛的小廢物。
這個分類法沒有什麼專業術語,但神奇地讓我比較能面對自己的錢包,也比較不容易被罪惡感綁架。你知道嗎?那種想買東西但又怕月底吃泡麵的自我拉扯真的超痛苦,但如果我知道我現在花的是「快樂費」的預算,就會覺得:「OK,我有為我的快樂留位置。」
慢慢地,我也開始學著去了解保險、定期定額投資、信用卡怎麼刷才划算、甚至看房的條件(雖然我離買房還有幾光年遠,但早點了解也不是壞事)。一開始真的覺得這些資訊超難啃,但後來我發現其實大部分的知識都不難,難的是「開始」。
理財不等於變有錢,但真的可以讓你比較安心。像我現在如果臨時手機壞了,我不會覺得世界要崩塌,因為我知道我有一筆「未來費」可以拿來應急。就算不是什麼大數字,但那種「我可以自己處理」的感覺真的很爽。
還有一個更實際的收穫是:我越來越不會被行銷話術牽著鼻子走。以前看到「限時特價」、「倒數五小時」我會心動到爆,現在我只會想:「這個是我現在真正需要的,還是快樂費預算能承受的嗎?」
當你開始有自己的金錢規劃,你也開始懂得怎麼跟自己對話。
我記得有次跟一個朋友聊天,她說她超想轉職但又不敢,因為「不知道萬一失業怎麼辦」,我問她:「那妳有存個一兩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嗎?」她回我:「蛤?那是什麼?」
我就想起我以前也完全沒這個概念,只是每天祈禱老闆不要找我麻煩。但其實,只要你準備得夠多,你可以選擇不委屈。這就是理財帶給我的最大自由:選擇權。
你可以選擇不當冤大頭、選擇辭掉讓你身心俱疲的工作、選擇搬出讓你壓力爆表的租屋處、甚至是選擇為自己規劃一場小旅行,而不用為了一張機票搞得心痛不已。
所以,我不會跟你說什麼「提早退休」、「財富自由」這些夢幻字眼,我只想說:當你知道錢怎麼流動,你會比較不怕它離開。
不管你現在月薪三萬還是十三萬,不管你存款是零還是一點點,每個願意開始思考「我想要怎樣的生活」的人,都值得被金錢溫柔地對待。
如果你曾經因為理財兩個字退避三舍,那我懂你。但如果你願意慢慢學習讓錢為你工作,而不是你永遠為錢奔波,說不定你也會跟我一樣,某天在超商刷卡的瞬間,心裡浮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感。
不是因為我變有錢了,而是我終於知道,我有選擇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