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拼了命在上班、加班、存錢,但月底看帳戶的時候,心裡那股「安全感」卻始終沒有變多,甚至還有一點焦慮。
是啊,錢是存了一些,但怎麼還是覺得自己隨時可能「一病就破產」、「一被裁員就GG」?
我以前就是這樣,真的是用生命在加班。週末在辦公室陪到天黑,朋友約我喝個咖啡都要排到下個月。為了多一點獎金,我硬接了那種一看就知道是別人不想碰的爛案子。然後每個月月底看薪水入帳的時候,腦袋只想著:「好,我可以再撐一個月。」但說真的,那不是安全感,那是疲勞累積到極限的焦慮感。
後來我才發現,我根本不是沒有努力,而是用錯了方式。
不是努力不重要,而是你要知道,光靠努力是沒辦法買來穩定跟安心的。你辛苦加班存到的錢,如果沒有規劃,只是塞在帳戶裡任它發霉、或隨手亂花,其實根本沒有在幫你累積任何東西。那就像你很認真地在搬磚頭,卻不知道你在蓋的是牆還是房子。
我有一個朋友小慧,她以前比我還拚,每天都是最後一個下班的那種。有一回她跟我說,她每個月可以存兩萬,我當下超羨慕!但後來她突然決定要出國進修,一看自己的存款,發現根本不夠。因為她存是有存,但她沒有計畫,該放定存的沒放,該投資的沒投資,該避稅的完全沒概念。錢就這樣靜靜地躺在帳戶裡,躺到被生活費一點一點啃掉。她的兩萬,是「被動被存下來」,而不是「主動規劃」。
然後你會開始懷疑人生:我到底是為了什麼這麼努力?
後來我試著做了一個改變,不是什麼爆炸性的理財大改革,而是從很小的習慣開始。我每個月一拿到薪水,會先分出「存錢區」、「生活費區」、「玩樂區」。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記帳App,就用最原始的分帳戶。然後我強迫自己,每個月一定要有固定比例進存錢區,而且那個錢一旦進去我就當它不存在。玩樂區則是讓我心情不那麼崩潰的小獎勵,比如月底吃一頓燒肉或是衝個小旅行。
結果不到一年,我就發現事情真的不一樣了。
不是我突然變超有錢,而是我終於有那種「我知道自己在幹嘛」的感覺。比起以前那種不知道錢花去哪的焦慮,這種有規律、有節奏的花錢方式,反而讓我更有掌控感。甚至當我偶爾想耍廢一下、請假放空,也不會有罪惡感,因為我知道我的計畫沒有被打亂。
我有另一個學長更誇張,他從出社會第一天開始就做預算規劃。不是財金背景喔,他只是很愛Excel。他有一張超狂的表格,每個月的每一筆錢怎麼花、怎麼存、要買什麼、要捐多少都列好。我笑他太誇張,他說:「你知道嗎?我現在可以辭職不幹,休息一年都沒問題,因為我早就準備好了。」當下我真的跪了。
所以後來我也開始每年都會擬一次年度計劃,包含收入目標、投資比例、旅遊預算,還有如果失業怎麼辦的Plan B。這些計畫讓我即使在生活中遇到突發狀況,比如冷氣壞掉、臨時要去探病、公司突然裁員,我都能比較冷靜面對。
這世界的確很現實,有錢才有底氣這句話雖然俗,但它真的不是假話。
但更重要的是,你要知道怎麼「養出」這個底氣。
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夜致富,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靠爸靠媽,甚至連買彩券都中不到獎(我試過超多次,哈哈)。那怎麼辦?只能靠自己,一點一滴把生活變得有紀律,錢才會慢慢長出信心來。
我知道有些人會覺得:「可是我薪水就那樣,怎麼可能存?」但說真的,跟收入高低無關,重點是你怎麼用它。我看過月薪十萬的人每個月還是透支,也看過月薪三萬的人照樣可以一年存十萬。
你每天都花30塊買手搖,但你知道嗎?把這30塊拿來買ETF,一年可能會多幾百元的被動收入。這樣講可能很八股,但我親身體驗就是:你一開始不會有什麼感覺,但一年、兩年、三年過去後,你真的會開始感謝以前那個願意控制自己花費、願意紀律生活的自己。
不是叫你完全不能花錢,而是要有意識地花。
我現在還是會買自己喜歡的東西,會旅遊、會吃好吃的,但這些都在計畫裡。我不是亂買,而是給自己設定「犒賞金」,當我達到某個目標的時候才花,這樣花起來反而更快樂。
生活不是只有「省」,也不是只有「賺」,而是你要知道你為什麼這樣做。
如果你現在也處於那種很努力、卻總覺得不踏實的狀態,真的建議你花一點時間看看自己的錢包裡到底在發生什麼事。不是要你變理財專家,而是開始練習對自己的錢有感覺。你會驚訝地發現,當你越來越理解自己的錢怎麼來、怎麼走,你也會越來越知道自己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。
不要再靠熬夜、加班、燃燒自己來換那一點點的「假安心」了。
你值得一個真正穩定又安心的人生,而那個人生,是可以靠你一點一滴地存下來的。